徐 菁
(浙江绍兴市中医院 312000)
咳喘为小儿常见疾病,约占我院儿科门诊量的80%。笔者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灵活运用活血祛淤药取得很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例1 蔡某,男,5岁,2010年9月初诊。发热、咳嗽2天,体温39.5℃,伴头痛、咽痛,咳嗽声粗律频,便秘,舌尖红苔黄腻。血常规示:白细胞5.6×109/L,中性粒细胞0.567,C反应蛋白<5mg/L。治拟疏风清热,止咳利咽。处方:金银花6g,连翘6g,生石膏30g,柴胡10g,葛根10g,制大黄5g,桔梗5g,枳壳6g,薄荷5g,赤芍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两煎,每煎120~150ml,频服。1剂后高热即退,3剂后咳嗽已消。
按: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蔽,易感外邪,致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多见面红目赤,手足冰凉,咽红,扁桃体肿大,甚者咽峡可见疱疹、溃疡,扁桃体表面可见静脉充盈或脓栓。治疗的关键在于疏风,清热,凉血,祛淤,使被遏之卫阳通达四肢。此方在银翘散、葛根解肌汤基础上加用赤芍,取其清热凉血、祛淤止痛之功效。
例2 周某,男,8岁,2009年11月初诊。有哮喘史5年,发作2天。症见咳频气促,听诊两肺闻及哮鸣音,舌红苔白,治拟宣肺化痰平喘。处方:炙麻黄5g,炙桂枝3g,杏仁6g,白芍10g,苏子6g,莱菔子6g,葶苈子10g,生石膏30g,黄芩10g,川芎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3天后复诊,气喘明显改善,两肺呼吸音增粗,闻及较多干啰音、痰鸣音,继原方加减6剂而愈。
按: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川芎嗪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有很好的镇静作用。哮喘急性发作,临症常见患者胸闷烦躁,面色晦滞,鼻唇带青,四肢不温等血淤气滞之象,所以治疗当辅以活血行气。川芎为血中气药,早期及时恰当地使用能迅速降低气道狭窄,改善喘憋症状,无论“寒哮”“热哮”,或者“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只要具备“喘憋”症状者均可使用。
例3 夏某,男,4岁,2010年1月初诊。反复咳嗽一月余,昼轻夜重,每日半夜或凌晨即咳嗽频作,咳甚呕吐,吐白色泡沫痰,伴纳呆便干,经输液和服用多种西药效微,胸片无异常发现,支原体抗体IgM阴性。查体见患儿面色无华,黑眼圈,两肺未闻及啰音,舌淡苔白。治拟补肺健脾,化痰止咳。处方:黄芪10g,太子参10g,白芍10g,五味子6g,沙参10g,麦冬10g,知母10g,地骨皮10g,黛蛤散10g,川贝3g,当归6g。水煎服,每日1剂,共6剂,痊愈。
按:一般小儿慢性咳嗽,无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咳嗽变异型哮喘,临证可见黑眼圈,黑眼袋,面色无华,纳呆多汗,性情急躁,唇干、唇红等正虚肺损,痰浊留恋,淤血内阻之证。入夜阴气渐甚,阳气潜伏,患儿阴不制阳,故子丑至寅卯时分咳嗽频频,甚或咳吐。治疗以生脉散加黄芪、白芍、沙参、麦冬补气阴,知母、地骨皮清虚热,川贝、黛蛤散化痰止咳。当归性干而质润,味辛而气温,能补血润肠,活血行气。张景岳谓其“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神农本草经》谓之“定咳逆上气”,有养血滋润、活络散淤、止咳之功效。对于气阴不足,久咳内淤患者适用。
例4 王某,女,5岁,2010年11月13日就诊。咳嗽痰鸣1周,活动后加剧。已经输液“阿奇霉素”5天。听诊两肺闻及干啰音和痰鸣音,舌质红苔黄腻,便干溲浊。治拟清肺化痰止咳。处方:桑白皮10g,瓜蒌皮10g,黄芩10g,山栀10g,鱼腥草30g,天竺黄10g,桃仁6g,杏仁6g,冬瓜子6g,象贝母6g,葶苈子10g。3剂后咳嗽明显缓解,查体两肺仍闻及较多痰鸣音,原方加浮海石30g,法半夏6g,制胆星6g,再6剂而愈。
按:此证属“痰热咳嗽”,痰热逆乘于肺所致。以清宁散为主,加黄芩,焦山栀清肺热;鱼腥草、天竺黄、贝母清热化痰。肺络被痰液所堵,桃仁活血祛淤,润肠通便,使痰淤顺势而下。桃仁具有与杏仁相似的止咳作用。药理研究证明,桃仁含有苦杏仁甙,可分解出氢氧酸,抑制组织内呼吸而减少其耗氧量,同时通过颈动脉窦反射性呼吸加深,使痰易于咳出。
小儿咳喘,无论外感内伤,急性慢性,寒热虚实,均易导致肺络淤阻,肺循环障碍,气血运行不畅。适量灵活配伍活血药,可以改善微循环,减少渗出,加速肺部炎症及啰音的吸收,促进咳喘缓解。临证应根据小儿生理特点,选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等药性平缓之药,祛邪不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