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梅
(唐河县种子管理站,河南 唐河 473400)
小麦是南阳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在农业生产及全国、全省的粮食主产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阳小麦连续十年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几年的增产,我市小麦平均亩产已达到396公斤,已经接近400公斤的高产水平。因此可以认为,我市小麦生产水平正处在由中产水平向高产水平跨越的重要节点上。小麦单产的提高是良种良法相结合的结果,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我国著名小麦专家吴兆苏198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单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的增产潜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对小麦的增产作用达50%以上。当前,在我市小麦生产上,大面积亩产500公斤已经不足为奇,试验示范田中已经出现亩产600公斤的品种多个。这说明,我市小麦产量的提高还存在非常大的生产潜势。
在我市小麦生产上,品种的选择尤为重要。南阳地处中原,属南北过渡地带,选择品种的难度较大,许多通过国审、省审的品种并不一定适合我市的自然生态条件,必须经过我市种植试验才能最后确定该品种的优劣。通过多年的试验和生产实践,得出南阳市小麦品种利用的几条基本原则,供参考。
1.1.1 主要以弱春性品种为主,因地、因茬引进半冬性品种。建国以来,我市历代小麦的主导品种都是弱春性品种。从50年代的南大2419、南京3号到60年代的内乡5号,70年代的阿夫、阿勃、7023,80年代的宛7107,90年代的豫麦18号,到现在大面积种植的郑麦9023,都是弱春性品种。这类品种虽然适合我市的自然生态条件,但因其生育期相对较短,与半冬性品种相比分孽力较弱,产量潜力也较小,这也是我市小麦生产水平与我省北部黄淮麦区存在明显差距的主要原因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市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原来的棉花、红薯等晚茬作物面积大幅度减少,加之农业机械的普及使用使各种作物的收获、耕种时间大大缩短,为利用半冬性品种提供了前提条件。推广利用半冬性品种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我市的光热资源,还可以利用半冬性品种增产潜力较大的优势提高小麦产量。但是,在利用半冬性品种时应严格进行试验示范,否则可能会因为品种使用不当造成减产。
1.1.2 选择播期弹性较大的品种。我市小麦播种期间旱涝年份较多,导致不能适期播种。因此,应尽量选择播期弹性较大的品种,以避免播期失当。
1.1.3 选择早熟性好的品种。在各种作物中,品种的早熟性是一个很重要的优良特性,主要是可以抗灾避灾。
目前,我市小麦生产水平正处在由中产水平向高产水平跨越的关键时期,对小麦的丰产性状要求也相应提高,特别是产量三要素一定要均衡合理。通过2010年南阳市展示田中14个亩产600公斤左右的品种性状调查可以看出,南阳小麦的产量三要素结构为亩有效穗数在35万穗以上,穗粒数在35粒以上,千粒重在40克以上,才能获得高产。
我市在气候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是病虫易发区。小麦生长后期病虫危害会不同程度地降低产量。当前,危害我市小麦的主要病虫有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吸浆虫、麦蚜、麦红蜘蛛、地下虫等,其中大部分病害和吸浆虫可以通过选择品种减轻甚至消除其危害,因此,选择品种必须是抗病品种。
小麦生产目前不仅要追求高产,还要追求优质,做到高产和优质并重,才能提高种粮效益。我市现有小麦不仅无法制做优质面包和饼干糕点,也达不到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小麦生产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市场上优质专用小麦供不应求,价格坚挺;普通劣质麦大量积压,价格下滑。小麦品质主要取决于小麦品种的遗传基因,环境因素只起辅助作用。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才能提高我市小麦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多年实践证明,我市自然环境完全能够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优质强筋小麦。南阳地区之所以可以成为优质强筋小麦产区是由以下三个要件构成:
1.4.1 土壤条件适合。我市土壤为黄棕壤、砂礓黑土、潮土,其中黄棕壤性黄胶土和砂礓黑土占70%左右,这类土壤土质黏重,保肥性能强。小麦生长后期,特别是强筋小麦后期需要较多的氮素,这类土壤正好能够满足后期氮素供应。
1.4.2 气候条件基本适应。优质强筋小麦在生长后期需要较长的光照时间,而我市历史上在小麦生长后期常常雨涝天气较多,甚至造成穗发芽。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减少,我市小麦生长后期雨涝天气在最近十几年来已经非常罕见,自1994年以来再也没有出现小麦穗发芽的不利天气,反而多是以少雨干旱为主。
1.4.3 优质强筋小麦的育种水平提高,使我市的小麦品种选择余地大大增强。目前,我市农业科技人员、种子管理部门正在引进其它优质小麦品种,如西农979、新麦19号、郑麦366、周麦20号等。可以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在我市推广。
品种更换是保证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国以来,我市小麦品种已经经历了7次更换,每次更换都使我市的小麦生产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选择表现优异的新品种作为搭配品种进行较大面积种植,逐步取代老品种,可以保证我市小麦生产稳步发展。要加强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在市里的统一安排下,各县、市、区都要建立自己的新品种展示田,选择高产、优质、适应性好的后备品种,为我市小麦生产提供品种和技术储备。
我市发展冬小麦生产还具有很大的潜势,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富,可改造中低产田潜力大,科技和投入还有较大的空间。
南阳市素称“南阳盆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地貌复杂多样,山峦、岗丘、平原约各占三分之一。全市耕地14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64万亩,占47%;节水灌溉102万亩,占7.2%;旱涝保收田450万亩,占31.9%。地处中原,自然条件优越,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降水较多,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年平均气温14.4~15.7℃,最热月平均气温26.9~28.0℃,最冷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 mm,年日照时数1897.9~2120.9 h,年无霜期220~245天;气候条件适宜作物生长。土壤多为黄褐土、砂姜黑土,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1.18%,属中等偏上水平,是全国小麦最适生区之一。
南阳市现约有600万亩中低产田,根据已有的经验,改造1亩中低产田可增加小麦生产能力70~90公斤。依此计算,我市中低产田改造有近4亿公斤的巨大生产潜力。目前,中低产岗丘麦田基本上是靠土壤的“单循环水土系统”而形成产量,该系统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小麦单产低而不稳。因此,通过培肥地力来提高水分利用率,实施以养护水土为核心的农业战略,保护和开发利用“复循环水土系统”,对中低产麦田具有稳定的持续效应。
南阳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与经济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中作用份额相比差距很大。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水分利用率为40%左右,资源利用率、农业综合组装增产新技术推广和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率都比较低,科技挖潜的前景十分广阔。依WTO规则的“绿箱”政策,未来农业的发展,83.5%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产品竞争潜力的唯一途径,科技永远是财富之源。综合各种增产增收因素,我市冬小麦在单产、优质专用的基础上再提高20%~30%,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我市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承接小麦增产的技术环境欠佳。表现为对小麦生产的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不够。随着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的提高,通过加强对广大群众精神文明和科技意识等 “软件”建设,特别是国家粮食核心区项目的实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状况的好转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小麦生产的投入也将会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