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敏,陈征海,马丹丹,夏国华,李根有
(1.浙江农林大学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2.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 杭州310020)
石灰岩山地的生境条件特殊,构成了植物区系组成上的特异性,与地带性的酸性土植物区系组成有着明显的差异。作者近几年在浙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中,相继发现了4种在浙江省仅见于石灰岩山地的植物,经查阅相关文献[1-11],确定属于华东或浙江分布新记录类群,现报道如下。
平羽碎米蕨 宜昌旱蕨(植物分类学报)
Cheilosoria patula(Baker)P.S.Wang in P.S.Wang & X.Y.Wang,Pterid.Fl.Guizhou,188.2001.——Cheilanthes patula Baker in J.Bot.26:225.1888.——Pellaea patula(Baker)Ching in Acta Phytotax.Sin.10: 302.1965.
植株高达40.0 cm。根状茎短而直立。叶簇生;叶柄长4.0~20.0 cm,与叶轴、羽轴均呈栗色或栗褐色,半圆柱形,上面平并有2条隆起的锐边,基部被棕黑色线状披针形鳞片,向上光滑,叶轴上部多少左右曲折;叶片三角状狭卵形,两面无毛,长10.0~20.0 cm,宽4.0~10.0 cm,渐尖头,三回羽状分裂;羽轴分枝近直角,羽片多互生,8~10对,具短柄,基部一对稍大,长圆状三角形,长2.0~5.0 cm,宽1.5~2.0 cm,短尖头,一至二回羽状;小羽片3~5对,三角状卵形,长8~12 mm,宽4~6 mm,钝头,基部圆截形,有极短柄,羽状或深羽裂;末回小羽片或裂片长圆形,钝头。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分叉,两面均不明显。孢子囊群沿叶缘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棕色,由部分变质的叶缘沿小脉顶端反折而成,不连续。
浙江:常山县,三衢山景区,天坑,海拔380 m,石灰岩缝中,2010-10-30,李根有、陈征海等CS20101001(ZJFC)。
据文献记载:该种分布于湖北、重庆、贵州、湖南,模式标本采自湖北[1-2]。华东分布新记录。
该种叶轴上部常左右曲折,羽轴分枝近直角而容易识别。其形态酷似旱蕨属Pellaea的毛叶旱蕨Pellaea trichophylla(Baker)Ching(浙江不产),主要区别为本种全体无毛,叶柄、叶轴、羽轴均呈半圆柱形,囊群盖不连续。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 m。小枝幼时被星状柔毛,后渐脱落。叶片通常为椭圆形,少为卵状披针形、长卵形或长倒卵形,长3.0~8.0 cm,宽1.5~4.0 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圆形,叶边缘中部以上有锐锯齿,幼时两面被星状微毛,老时上面近无毛,下面仍被灰白色星状微毛,中脉下部被有较密的灰黄色束状绒毛,侧脉每边6~9条,纤细,在叶片两面微突起;叶柄长3~10 mm,被灰黄色绒毛。花未见。壳斗杯形,包着坚果2/3以上,偶见不规则开裂;小苞片钻形,长3~5 mm,反曲,被灰白色短柔毛。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直径1.0~1.2 cm,高1.5~1.8 cm;顶端平或微凹陷,柱座长约2 mm,被白色短柔毛;果脐微突起,直径4~5 mm。果期9-10月。
浙江:常山县,三衢山景区,海拔400 m,石灰岩岩缝中,2010-10-30,李根有、陈征海等CS20101006(ZJFC)。
原记载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山西、四川[4]。华东分布新记录。
该种与浙江产的尖叶栎Q.oxyphylla(E.H.Wilson)Hand.-Mazz.形态相似,区别在于后者叶片较大,长5.0~12.0 cm,宽2.0~6.0 cm,基部圆形至浅心形,坚果高达2.0~2.5 cm。另浙江仙居还产有匙叶栎Q.dolicholepis A.Camus,以叶片倒卵状匙形、倒椭圆状匙形或椭圆形,基部宽楔形至心形,先端圆形或钝尖而易与子栎区别。
该种在浙江目前仅见于该景区,种群数量很少,建议予以重点保护。
蒙桑 Morus mongolica C.K.Schneid.in Sargent,Pl.Wilson.3 (2):296.1916.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纵裂。小枝暗红色,老枝灰黑色;冬芽卵圆形,灰褐色。叶片长椭圆状卵形,长8.0~15.0 cm,宽5.0~8.0 cm,先端长尾尖,基部深心形,边缘具三角形单锯齿,稀为重锯齿,齿端有上翘的长约2 mm的芒状长尖,两面无毛;叶柄长2.5~4.0 cm。雄花序长3 cm,雄花花被暗黄色,外面及边缘被长柔毛,花药2室,纵裂;雌花序短圆柱状,长1.0~1.5 cm,花序梗纤细,长1.0~1.5 cm,雌花花被片外面上部疏被柔毛,或近无毛,花柱长,柱头2裂,内面密生乳头状突起。聚花果长1.5 cm,成熟时红色至紫黑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浙江:淳安县,赋溪石林,海拔670 m,石灰岩缝中,2008-10-30,李根有、陈征海等CA081036(ZJFC);常山县,三衢山景区,海拔350 m,石灰岩缝中,2010-10-30,李根有、陈征海等CS20101005(ZJFC);富阳市,胥口镇,冷水坑,海拔125 m,石灰岩上,2008-11-08,李根有、陈征海等FY081106(ZJFC);衢江区,灰坪乡,杜家田村,海拔315 m,石灰岩上,2008-09-04,李根有、陈征海、林其盛QJ20080904(ZJFC)。
原记载产于中国安徽、广西、贵州、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青海、陕西、山东、山西、四川、西藏、云南等地区,蒙古、日本、朝鲜也有分布[5]。浙江分布新记录。
形态与鸡桑Morus australis Poir.较相近,但蒙桑叶片通常不裂(浙江标本),叶缘锯齿齿端具明显芒尖,先端长尾尖,基部深心形,两面无毛,易与鸡桑相区别。
小花花椒 刺椒树(河南植物志)、刺辣树(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Zanthoxylum micranthum Hemsl.in Ann.Bot.9:147.1895.——Fagara micrantha(Hemsl.)Engl.,Nat.Pflanzenfam.3(4):118.1896.——F.biondii Pamp.in Nuovo Giorn.Bot.Ital.17:406.1910.
落叶乔木,高达10 m,胸径达40 cm。树冠近平顶;树干下部具鼓钉状皮刺。小枝细瘦,灰黑色,无毛,实心,髓部黄绿色(大枝黄褐色),具稀疏锐尖皮刺及密的细小皮孔。一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7~19枚(幼树可达25枚),总叶柄及叶轴被微柔毛;小叶片纸质,对生,披针形,长3.0~10.0 cm,宽1.5~3.5 cm,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下延至叶轴,边缘具细钝齿,正面无毛,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无粉霜,中脉基部两侧有疏短毛,具疏或密的透明油点,在齿缝间的较大,中脉与侧脉在上面凹陷,背面凸起,侧脉10~15对,细弱,网脉清晰;小叶柄长2~3 mm,有微毛。花单性,雌雄同株或雄株,组成大型顶生的伞房状聚伞花序,长10.0~14.0 cm,宽16.0~25.0 cm,近无花序梗,分枝开展,一级分枝通常5~6,分枝间距5~10 mm,各级分枝均被微毛;花梗无或具约2 mm的短梗,被毛;花极小,各部均无毛;萼片及花瓣均5枚;萼片绿白色,宽卵形,长0.3~0.6 mm;花瓣乳白色,长1~2 mm;雄花的雄蕊5枚,花盛开时长约3 mm,花药黄色,退化雌蕊极短,3浅裂,白色透明;雌花心皮3枚,绿色,3枚柱头靠合呈平顶状。分果瓣淡紫至紫红色,干后淡灰黄或灰褐色,径约5 mm,顶端无或几无芒尖,油点小;种子小,亮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1月。
浙江:临安市,玲珑街道,高山村,海拔420 m,石灰岩山地,山坡林中,2010-07-17,李根有、陈征海、马丹丹等GS20100701(fl.ZJFC);同地,2010-10-28,李根有、马丹丹、王丽敏等GS20101001(fr.ZJFC)。
原记载分布于贵州、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7-9]。华东分布新记录。
其形态特征与椿叶花椒Z.ailanthoides Sieb.et Zucc.较相近,但后者小枝粗壮,幼枝及着生花序的小枝髓心大,中空或薄片状;小叶下面有灰白色粉霜;花序具长的总花梗。
该种目前仅见于此处,且个体数量较少,宜采取措施予以重点保护。树形优美,果实红艳,可开发作园林景观树种;嫩叶风味独特,可作野菜。
[1]邢公侠.中国植物志:第3卷第1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28-130.
[2]王培善,王筱英.贵州蕨类植物志[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88-189.
[3]张朝芳,章绍尧.浙江植物志:第1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2-93.
[4]徐永椿,任宪威.中国植物志:第22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250-251.
[5]张秀实,曹子余.中国植物志:第23卷第1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7-20.
[6]王景祥.浙江植物志:第2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5-83.
[7]黄成就.中国植物志:第43卷第2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2,35.
[8]傅书遐.湖北植物志:第2卷[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3-324.
[9]丁宝章,王遂义.河南植物志:第2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27-428.
[10]韦直,何业祺.浙江植物志:第3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19-426.
[11]郑朝宗.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