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冕
(中国计量学院 艺术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理工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色初探
左 冕
(中国计量学院 艺术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正面临教学水平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等困境。在深入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内容基本构成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明当前理工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提出从借鉴建筑学教育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发展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等三方面入手培育理工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根据各类高校不同的条件和优势差异化办学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特色;环境艺术设计;理工类高校
作为适应性强、就业面广的新兴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契机,近年来发展较快。除了传统的艺术类院校外,一些综合性大学乃至理工、商务类院校均纷纷在相关学科中设立环艺或相近的设计专业,培养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办学层次、专业定位、师资投入等各不相同,教学成果良莠不齐。环境艺术设计内涵丰富,各类高校有必要结合自身专业设置背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以保持教学的比较优势和持续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吴家骅教授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次组建环境艺术设计系,将建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与美术联系起来,发展了一种跨学科的教育体系。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传统美术教育,加上设计与美术的亲缘关系,不少人习惯性地把审美片面理解成了视觉美。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单纯把美术教学作为学科基础,甚至把绘画训练作为环境设计的学科切入比比皆是[1]。艺术类、表现技法类课程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设计专业课程中的科学性内容、经济性内容、社会性内容、文化性内容往往遭到轻视甚至忽略。事实上,所有设计类教育的学科基础都不大可能是纯粹视觉美的创造。相比绘画、雕塑等纯艺术形式,在视觉创造和科学研究两者之间,设计类学科往往更贴近后者。设计从来不是以静态的、被动的、被观赏的方式存在,而是以动态的、积极的形式参与并作用于人的生活。
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质是为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服务性的空间环境与场所,其本质意义在于容纳人的活动。这种被人们使用的物质化功能特性,决定了环境设计最本质的美学意义在于为人的各种活动创造良性的、优化的生存空间,即符合人类生理特征与行为习惯、满足人类心理需求并且可持续的空间体系与环境界面。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更多地是以科技艺术而不是以视觉艺术为基础的,更多地是以理性学科或工程类学科为基础的,只不过视觉艺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为直观而已。如果在教育中过分强化了美术的意义,将有可能误导学生陷入孤立的、表面化的对装饰或形式的追求,最终走向本末倒置的死胡同[1]。
由于始终与实用联系在一起,其实现又和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环境艺术设计可以看成是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2]。作为一个设计创作的综合方法系统,同时也是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的学科专业群,环境艺术设计的构成可以概括为科学、艺术与社会三部分。随着时代的演进,这三部分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建筑、风景园林、公共艺术、室内设计、装饰装潢、展览展示等不同层次和多个具体的行业领域,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生态学、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地域特征和民俗文化、材料和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任何高校都无法兼顾所有环艺领域的内容,而只能在特定的几个方向上提供有深度的教学。高校应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倡导学科交叉,发展务实的、特色的设计教育,例如以建筑教学为主线、以艺术美学为基础、或者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依托等等。
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蕴藏着教学水平同质化的危机。多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目标、教学模式大同小异,雷同的学科体系、专业方向和陈旧的教学手段、内容给设计教育带来了激烈的生源竞争。由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设置在广度和深度上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因其适应面狭窄又产生了许多无谓的竞争和人才浪费。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一些学生思维缺乏发散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和探索意识,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大量设计类毕业生刚出校门就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而被称为“设计蚂蚁”[3]。
普通本科教育直接面向就业市场,人才培养以专业知识传授与专门技能培养为主,凭着专门领域的深入实现面上的拓展。认真审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并根据各类高校不同的条件和优势差异化办学是大势所趋和明智之举。不同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专长、地域文化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定位,因而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利于缓解教学水平同质化的危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艺术类学生走进理工科院校,既为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增添了活力,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同时也对所在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具有严谨的作风和丰富的学术研究积淀,但工科院校在文化传统、艺术氛围及生活方式上显然无法和综合性艺术院校相提并论;本科层次的教学也不可能照搬高职院校轻理论、重实践的“工学结合”模式。尽管学科交叉互补对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培养出与艺术类院校错位竞争的应用型人才,是值得理工类院校认真思考的问题。
理工院校严谨的作风、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组成背景、学术研究积淀和资源优势,结合艺术类生源特有的人文气质、学习方式及学术诉求,有利于使学科的道路越走越宽。对于理工类高校来说,如果一味照搬艺术类院校的做法,而不是努力将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和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无疑是十分遗憾的。适应于浓厚严谨的学术氛围和强调应用与动手实践能力的传统,理工科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能更好地秉承整体环境理念,统筹人、场地、建筑、植被、乃至风、水、气等诸要素,从全局的角度营造宜人环境。
中国计量学院是以工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医(药)学、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地方”办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成立以来,紧贴学校特色,坚持工艺结合,倡导知行合一,积极探索自身设计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努力发挥理工科院校的优势,校内同管理、工程、材料等学科联姻,院内将公共艺术、视觉传达、多媒体、广告等专业高度融合,既强化了学科内涵,丰富了设计手段,拓宽了创新思路。环艺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出“缜思、畅想、笃行、拓新”的培养方针,以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双重检验标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中斩获了一席之地。
(一)借鉴建筑学教育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的质量不取决于专业,而更取决于所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学校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设计方法、技术和工艺材料的应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掌握较宽的信息量并具备快速反应和创新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部分,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较独立地分门别类讲授各项内容。学生在2~3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不仅要完成初步的建筑学课程,还要学习风景园林、室内设计,包括家具、雕塑等方面大量的课程,知识点过于宽泛而无序,课程安排处于叠加式的状态。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堆垒式的教育模式固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重点却不突出,知识链的串联常常缺失,使得学生难以适从。部分学生干脆把课程和知识分成室内外两个范畴来学习,而如此就违背了全局和统筹的环境观,注定在专业的道路上难以有所建树。
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往往围绕人工建筑的内外部空间而展开,通过各种自然和人造材料来营造适宜的环境、场所、氛围。本着环境一体化的理念,不难发现建筑学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有明显的支撑分量,为环艺的各项教学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对场地、空间、功能、秩序的理解和尊重,对建造技术的运用和对材料的把握,对生态保护的追求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这些建筑学科最主要的价值取向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历经上百年积累,建筑学科深厚的教育模式也为环境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借鉴。
设计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探讨环境设计的一般规律,即设计原理;另一类是总结各种内外部环境(如居住、商业、餐饮、旅馆等)的设计经验,分项逐步学习[4]。认识到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实践是环艺教学的最终目的,借鉴建筑学科脉络清晰、主题突出、系统有序的体制优势,中国计量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努力突出设计的主导地位,面向市场、面向应用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从自身情况出发,厘清教学思路,将主干设计课程依据进度围绕设计原理安排,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住宅室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开放空间设计、居住区规划原理与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体系,循序渐进的从家庭生活单元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单元,设计对象覆盖了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现代环境基本类型。为了强调课程的适应性和应用性,基于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理念设置了一些选修内容,如软装设计、照明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等。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经过两年多循序渐进的设计指导学习和近一年的实习,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而合理,并培养和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力。
(二)发展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训练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区别之一,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之一。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知识,而在于运用知识,激发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中较高的实践性要求。然而实践教学是当前国内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绝大部分院系(专业)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和设计的基本是假设的课题,学生对实际工程中多个重要环节如现场踏勘、材料选用、构造工艺、成本核算等未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加上有限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导致其设计与现实脱节,毕业后不能及时进入角色。
中国计量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了“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方法,建立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相互交替、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并努力发展体现工科院校特点、紧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优秀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主题元素提炼,结合调研、情境分析、设计再现等步骤来展开,使同一个课题呈现丰富的可能与内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改变过去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将实践课程贯穿四年始终。例如带领一年级学生以技工身份去了解最基础的施工流程与技术要点;二年级模拟设计师角色,熟悉市场调研、定位与设计方法;三年级实习分项目助理,熟悉项目整体运作,并学习人际交往技巧与管理技能;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尽量选择和产业结合的实际课题,进行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专业能力综合训练。这种学用结合,全方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还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中了解社会的需求。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聘请行业、企业界的资深人士加入专业建设委员会,认真听取他们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等的意见建议;邀请行业精英人员来校举办行业、科研动态和专题讲座等;通过大力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并强化实践环节的必修属性,为学生熟悉和掌握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创造条件;在专业设计课堂或课外设计实践中努力组织一些实际设计项目,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规范了设计的式样,不仅为社会提供了直接的服务,也开启了学生设计进入市场的通道,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实现设计师身份的转变。
(三)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要培养学生就必然要先培养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传授知识时能现身说法,具有一定的设计实践经验和能力。一般情况下专任教师都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所欠缺的是由此转化成的能力和实践经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设计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上只会讲解色彩的规律而不强调不同材质固有色彩的巧妙运用;只会强调渲染漂亮效果图而不强调各种结构、接口衔接和可实施性;只会强调主观的设计创意而不考虑客户的实际需要和使用感受[5-6]。“双师型”的教师是学校与社会接轨的重要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增强信心的有效因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每位专业教师的角色分工和研究方向各有侧重,教授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高深的理论水平,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开拓思维新,外聘设计师市场灵敏度高,因而团队教学有利于扬长避短和学科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首先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中国计量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通过制订和执行师资培养计划,营造终身学习、紧跟专业前沿的学术氛围。学院鼓励申报和承担纵、横向科研任务并制定奖励措施,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其次,应形成良好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中国计量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主动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独立和与社会联合成立了多个研究中心、工作室和设计公司实体接触市场,参与竞争,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取实践经验回馈教学。不但帮助教师完成从理论到实践、最后升华成理论的过程,也充分发挥了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上的作用,还为学生提供了更方便灵活的实习基地。第三,改变人才观念。中国计量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改变一味重视学历的做法,加强了对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考察。环境艺术设计系还聘请了多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或实习教师,增强了教学团队的实力。实践证明,专职教师更注重基本理论与知识,而工作在设计、工程第一线的教师更注重现实可行性和动手实践能力,两者强强联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扎实和完善。
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已经相对成熟并各具特色。然而相比国内,在社会体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异,难以照搬照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的差异造成千差万别的社会和市场,很难也没有必要形成一种统一的设计教育体系,而应因社会需求而改变、随市场变化而发展。各高校设计学科应当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明确和界定自己的教育特色,拓宽专业口径,寻求本校强势学科在政策、科学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缜思才能畅想,笃行才能拓新,中国计量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有机结合,塑造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通过与自身强势学科交叉结合的特色化差异来满足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多元化的需求,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教育特色。
[1] 苏子东.艺术性不等于美术性——兼谈室内设计学科基础与美术教学[J].美术研究,2004,(3):93-96.
[2] 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3] 彭 亮.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装饰,2007,(5):94-95.
[4] 朱馥艺.建筑学之于环境艺术教育[J].装饰,2004,(11):91-92.
[5] 容华明.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探[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4):52-54.
[6] 石长丰.大学文化语境下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9-103.
A Preliminary Study of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Art Design Majo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ZUO Mian
(College of Art & Communication,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
The standard of teaching is homogeneous and the teaching modes are becoming unitary in th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art design major. Based on a deeply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and art desig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re clarif i ed. Taki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uggestions of establishing an architecture–centered curriculum, developing a teaching metho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s and bringing up teachers good at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raised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to bre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It’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art design to develop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of various univers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and art desig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G642.0
A
1673-9272(2012)05-0153-04
2012-07-20
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编号:KT2011110)。
左 冕(1981-),男,江西永新人,中国计量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讲师,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教育。
[本文编校:李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