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速”被扒开细看

2012-01-18 10:25
环球时报 2012-01-18
关键词:经济

●本报驻美、德、法、英、日特约记者 肖磊 青木 杨明 纪双城 李珍 ●本报记者 王渠

联合国17日发布年度经济报告,警告世界经济处于另一次大衰退边缘,并称风险之一就在于中国经济放缓是否比预期更厉害。同一天,中国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GDP增幅跌至两年来最低,但8.9%的增幅“足以让大多数国家嫉妒”。去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9.2%,《华尔街日报》说,衡量标准是中国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数字。眼下,“欧洲就是泰坦尼克号,美国政府债券则像冰山打造的安全港”,它们将世界带入衰退的可能显然比中国大得多。对于经济增速进入放缓通道,有人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成功实现软着陆,有人则说,这就是中国崩溃的开始。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评论说,中国经济堪称全球最重要的“已知的未知”。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在短期内,中国能够在任何一年实现快速增长,而面对长期可能遭遇的冲击,哈姆雷特的话值得一听:“不是今天,就是明天——随时准备着就是了。”

世界增长引擎是断电还是放缓?

“世界增长引擎遭遇断电”。这是德国《世界报》17日的文章标题,用来报道中国公布2011年经济数据的相关消息。文章说,中国经济2011年全年增速为9.2%,远低于上一年的10.4%。2011年第四季度GDP同比8.9%的增幅,也跌至两年以来最低。日本《每日新闻》称,中国经济因欧洲债务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而“撞墙”的悬念再次兴起。

但像美国《纽约时报》一样,当天更多世界媒体对这组数据的解读是:“发展在放缓,但绝不会一下子坠下悬崖”。《华尔街日报》评论说,其实,中国去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足以令大多数国家嫉妒,并让曾经做出更低增长率预测的分析人士感到吃惊。但如果衡量标准为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这一增长水平就仍嫌不够。它同样将中国形容为“世界上运转最快的增长引擎”,但它认为,这台引擎只是放慢了速度。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循序渐进地适度减速,对北京来说是件值得欢迎的事情。”在中国经济数据公布的前一天,英国路透社就做出此番评论。文章说,过去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北京一直设法给经济降温,以便重新抑制通货膨胀。而且,在经历了2011年的波动后,如果全球经济能够温和减速,那无疑是个极大安慰。而中国就是这一趋势的前兆。法国《世界报》称,在困难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实现9.2%的年增长率,对中国而言已难能可贵,不过2012年中国政府依然面临经济高增速和抑制通胀的两难选择。

17日,市场做出的判断则更显积极。法国财经网报道说,市场显然认为,在标普给法国等欧洲9国主权基金降级后,中国的经济数据是极大利好。周二,亚洲股市全线飘红,大宗商品市场也做出热烈反应。英国国家经济及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道恩·霍兰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虽然遭西方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在多数受经济打击困扰的国家来看,中国经济是整个世界令人鼓舞的支点。

《华尔街日报》网站的一篇博客文章16日写道,1978年,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出版其第一本关于中国经济的专著时,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还处于襁褓之中。30多年后,当有人担心中国的飞速发展或许行将结束时,拉迪正在撰写他的新书——《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保持增长》。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30年中,预测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声音从未消失。澳大利亚SBS网站评论说,这是2011年市场的最大担心,目前看来还没有成真。

在17日公布的中国经济数据中,“中国大陆13.47亿人口中51.27%住在城市”也引起媒体关注。路透社评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城市居民人数超过农村,而这一里程碑也标志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劳动力供给存在压力。

据报道,联合国的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70亿人口中约51%生活在城市。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有30%人口生活在城市。在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2%。而2011年一年,中国的农村人口就减少1460万,相当于柬埔寨全国人口数。路透社称,不过,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尚远未结束,这一进程还将在今后多年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

按照统计局公布的GDP总额计算,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000多美元。虽然中国整体经济形势仍被看好,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环球时报》说,如果综合考虑通胀和汇率因素,人均GDP是否增长还有待商榷,甚至不排除有下滑趋势。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2010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位列世界第95位,介于马其顿和波黑之间。去年的水平也就和纳米比亚2010年的差不多。德国《明镜》周刊评论说,对于中国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临界值。不断增长的富裕阶层需要与较低收入者共享成功,避免大的社会动荡。

“中国不会带我们坠落悬崖,但它将决定金融危机对我们有多糟”

“欧洲就是泰坦尼克号,美国政府债券则像冰山打造的安全港。”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17日对西方的描述充满忧虑。文章说,即将到来的欧洲金融崩盘,将令2009年经济危机看起来像是茶话会一样轻松惬意。美国国债超过15万亿美元,今后或许还会达到25万亿,

这座“冰山”迟早要融化。不过那是以后的事,对于欧洲来说,问题已经不是会不会垮下去,而是何时垮,怎么垮。

但香港《南华早报》认为,2012年巨大的经济变数在中国而非欧洲。联合国17日发布年度经济报告《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计2012年和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分别放慢至8.7%和8.5%。该报告警告说,世界经济处于另一次大衰退的边缘,风险之一在于中国放缓是否比预期更厉害。南非《独立报》同样认为,2012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但基调不尽相同。文章称,1978年,这个国家启动改革开放;2012年,它要为自己乃至世界描绘新图谱。

《金融时报》评论称,与对高收入国家的预测一样,2011年初开始,人们对新兴经济体增长的普遍预测越来越消沉。但这些国家继续享有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所称的“后发优势”。从各方面看,中国本身就是一座堡垒。道恩·霍兰德说,其实中国经济不需在乎西方关注的所谓“保八”、“保九”承诺,重要的是,中国要向世界展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象。

2012年才刚迈出脚步,西方唱衰中国的声音就开始出现。英国《卫报》12日刊登文章称,2012年对于全球来说,将是“痛苦与失望的最后一年”。因为全球经济危机将在这一年达到高潮,而核心标志就是中国经济崩溃。“中国龙难以跃起”,德国经济通讯社以此为题的文章说,中国经济变得越来越臃肿,更多的建设和投资已经成为中国GDP的座右铭。中国的城市就像一个橱窗,展示着疯狂建设的结果,背后是泡沫。

德国《商报》说,西方媒体喜欢这样报道中国:危机蔓延到中国各个角落,直到这个国家崩溃。但我们不能被这愚弄:实际上,这个国家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稳定。我们太容易忘记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作出的回应使它成为G20峰会前第一个推行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国家。

“中国不会带着我们一起坠落悬崖,但它的确将决定金融危机对我们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多糟。”澳《先驱太阳报》这样评论道。文章说,比起2009年中国出手相救,我们的未来现在更加依赖于中国。如果中国经济衰退,澳大利亚就会跟希腊一样。如果中国经济向好,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中国经济,特别是今年和明年,可以用丘吉尔形容前苏联的话来概括,那就是“裹着神秘面纱的谜中之谜”,它的未来走势是全球最重要的“已知的未知”。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5日在北京预测,未来20年中国都可以实现GDP平均每年8%的增长。他说,国际经济环境有可能陷入低迷的20年,任何解决危机的方案都是在买时间,但由于中国依然处于发展中阶段,未来10年至20年,“风景这边独好”。

英国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媒体上撰文说,中国的增长潜能、经济发展势头使它很可能在任何一年实现快速增长,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但在长期,仍可能会遇到重大负面冲击。正如哈姆雷特所说:“不是今天,就是明天——随时准备着就是了。”

发达国家不应指望中国救命

“世界不应指望中国消费者救命。”日本《外交学者》杂志提出建议说,多年来,西方对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寄予厚望,许多西方领导人、银行家将中国消费者购买西方产品视为拯救其经济的圣杯。但别这么指望,这很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中国表示平衡进出口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政府将考虑削减进口关税和鼓励进口。

英国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撰文称,比尔·克林顿曾吹嘘美国是“责无旁贷的国家”,但在欧元区遭遇痛苦之际,美国恐怕很乐于置身事外,也没有财力推出现代版“马歇尔计划”。有些人将寻求让中国提供资金并承担领导角色。我们在2011年已经开始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欧洲官员在欧盟峰会结束后便直飞北京,恳请中国购买更多欧洲债券,丢人的是,此举以失败告终。

英国《金融时报》13日说,以亚洲为首的新兴国家在2012年很可能继续快速增长,这对人类的福祉极为重要。但尽管它们具备强大的缓冲,那不会永远够用。发达国家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拯救自己。这正是新兴国家领导人的观点,而他们说的没错。▲

猜你喜欢
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中国经济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Out of time
经济
经济年度人物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