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世保 王昊 焦国亮
(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125105)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脑卒中急性期后出现的偏瘫是极为常见的。主要表现为偏身感觉及运动障碍,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多属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笔者采用电针灸配合中频电刺激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指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2010—2012年来我院进行脑卒中偏瘫康复的患者78例,均经CT或MRI确诊。男53例,女25例;年龄48~76岁,平均(61.21±7.34)岁;脑出血患者27例,脑梗死患者51例。
1.2 治疗方法 ①中频电刺激:选用功能性电刺激处方、中号电极,垫6~8层清洁纱布温水浸透,置于患肢肌腹两侧对应部位,剂量感觉阈-运动阈酌情过度,1次/d。②电针灸:2寸毫针针刺患肢肌肉起止点,电针灸治疗仪通电刺激,由弱到强逐渐刺激,以见到关节肌肉小范围屈伸运动为度,15 min/次,1次/d。③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床上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平衡与共济失调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30 min/次,1次/d。
1.3 疗效评定 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疗效。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法评定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合计100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结果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FMA和MBI指数改善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患者FMA和MBI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电针灸配合中频电刺激及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康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表1)。
表1 治疗前后FMA、MBI指数比较
电针灸和中频电刺激作为功能性电刺激并配合康复训练被动刺激萎缩肌肉,能够提高萎缩肌细胞活力,并改善偏瘫肢体局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和肌肉组织,从而提高患肢的肌力、肌张力。电针灸是利用低频电流刺激,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来激发一组或多组骨骼肌的被动运动,从而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肢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2]。本人所使用的电针灸不同于传统针灸通过固定穴位针刺,而是针刺肌肉起止点,然后加入低频电流,剂量由小到大,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而定。治疗过程中发现针刺肌肉起止点配合低频电流能够使偏瘫的肌肉产生有节律的收缩,从而被动锻炼偏瘫肢体肌肉收缩力,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肌肉收缩功能,对防止肌肉萎缩,改善患肢局部血液循环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结果与王慧芳等[3-4]研究一致。又有研究表明,功能性肌肉电刺激能够通过表面电刺激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达到异化大脑皮质重组的目的[5]。而反复进行相同的肢体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和学习功能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所以电针灸、中频电刺激以及常规康复训练都能够促进瘫痪肢体运动、感觉功能和肌肉的重建,三者协同配合治疗能够加大改善和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唐维芳.中频及电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偏瘫29例临床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0,28(3):249-250.
[3]王慧芳.温针灸配合电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05.
[4]刘伶俐,刘忠象.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34-35.
[5]廖远碧.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3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