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该怎样考?

2012-01-13 08:52
科学中国人 2012年5期
关键词:小升初起跑线家长

高考该怎样考?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7年12月10日,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心情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由于报考人数过多,而当时国民经济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于是,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经历过“文革”的人不难想象,作出这一决定需要何等的勇气。

最终,经过激烈、公平竞争,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35年前的那次高考,使得“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开始响彻神州大地。高考成为学生命运的分水岭。

高考让他们改变命运,35年后他们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佼佼者。(部分名单)

党政干部

胡春华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197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

李鸿忠 湖北省委书记

1978年,吉林大学历史系学习。

卢展工 河南省委书记

1978年,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自动武器设计专业学习。

袁贵仁 教育部部长

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

院士

李家洋 中科院院士、农业部副部长

1978年,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学习。

赵国屏 中科院院士

1978年,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习。

包信和 中科院院士

1978年,复旦大学学习。

知名学者

裴刚 同济大学校长

1978年,沈阳药学院学习。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1978年,中山大学学习。

胡鞍钢 清华大学教授

1978年,唐山工学院学习。

易中天 厦门大学教授

1977年,武汉大学学习。

姜明安 北京大学教授

1978年,北大法律系学习。

陈兴良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1977年,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

文艺界名人

张艺谋 著名导演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

陈凯歌 著名导演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

特殊年代给了77、78级大学生历史性的磨难与后来者再难享受的厚遇,他们中的许多人从田间地头走来,走到今天执掌中国命运的位置上。而今天人头攒动的人才集市上,更多的毕业生们正在为2000元的底薪激烈竞争。

高考已然不是当初“能够改变一生命运”的途径。为什么?

高考制度不断改革,大学扩招了,学费涨了,但人们对于高考却没有存着更高的期望,倒是骂声渐渐多了。

我国学生学费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国家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人们的收入增长速度。有研究指出,大学学费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了约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标准学制为19年,一项调查表明,将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共需投入130551元(不算择校费、校外辅导等费用),其中:国家投入45078元,占34.5%;社会投入5689元,占4.4%;个人投入79784元,占61.1%。

教育收费的狂涨让城乡居民颇感压力,更让低收入人群不堪重负,教育作为社会调解器的作用被严重削弱。对于底层居民来说,读书是改变青年人身份和命运的捷径,但由于走这条捷径成本太高,致使大量贫寒青少年中途退出。录取分数的公平掩盖了出身的不公平,高考真的很公平么?

据资料显示,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来源:网易教育频道)

更有资料显示,“最大的不平等首先显现在基础教育层面,很多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被淘汰出局,无缘大学梦。”到高中阶段,这种淘汰的比例更高。高中阶段机会的不平等,与学习费用的高涨、农村地区高中稀少造成的机会短缺,以及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质量的低劣有关。高等教育中,招生过程中向城镇倾斜的惯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高等教育机会是相对更为稀缺的资源,因此围绕这种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齐鲁晚报》称:“官二代富二代占据社会资源,穷二代求上流不可得”。在二代标签的背后,是这个社会早已弥漫的仇富、仇官心理的进一步放大。这种放大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人们日益担心,社会的优质资源将日益被少数人垄断,大部分人会失去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尤其是在就业和谋取更好职位的时候,当更追求职业前景激励的年轻人在关系、家庭资源、甚至是行贿竞争等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一种“出身决定命运”的悲观情绪势必会蔓延。而当看到其他的人在享受到父辈积累的财富和人脉资源的荫庇,却又自认为理所当然,摆出一副傲慢姿态的时候,不平、不满和愤恨的情绪就会滋长。

地域的不同,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竟如此之大。北京的高招录取分数线大大低于其他省,在其他省只能上一般本科的分数,在北京竟能被北大、清华录取!高考真的很公平吗?

面对高考,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要比北京市高出数十分乃至上百分。北京市的考生只要总分(满分750分)达到文科524分和理科484分就可以分别进入文理科本科第一批录取线,山东考生却要分别达到570和567分,分数之差分别为46和83分。(来源:搜狐教育2011高考录取分数线)

这样悬殊的录取分,究竟说明了什么呢?是说明北京市考生整体素质高,不用考个好分数就能上个好大学,还是说明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严重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原则?

今天的学生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弥漫的今天,我们难以代为作答。但我们又分明感觉到,无数个人的命运累积成国家的命运,而国家的命运又反过来作用于个人,无从逃避。

高考的“战争”愈演愈烈,而“战线”更是越拉越长,含辛茹苦的家长和老师们甚至将高考备战的“战火”在孩子幼儿园时就燃起!“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备战之路”漫长和激烈。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口中的“金玉良言”。究竟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的起跑线究竟输不输得?如果这两个前置性问题得不到科学的回答,“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方向远比速度重要,如果起跑线的方向没有选择对,就会导致好心办了坏事,不仅没有赢的可能,而且会输得很惨。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前进,每天进步一点点,远比首先站在正确的方向上重要,龟兔赛跑、众人熟知的方仲永就是“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的最好例子。

要厘清“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我们应该由生活的本质继续追问:孩子的童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的,孩子的童年应该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但是,童年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沉浸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中,孩子体验不到童年生活的美好,也许就会让孩子的人生真正输在了起跑线上。现实中,不少孩子就是因为家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压力影响,对生活失去了价值认知,有的在后面的发展中迷失了,有的甚至以自杀的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长欲哭无泪。

在教育的角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曾做过一个长期跟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另一组则接受超前教育。开始的时候,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确实比第一组的孩子表现优秀,但到了约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优势便丧失了。再后来,一些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因为对已有的知识失去了新鲜感,慢慢地滋生了不良学习习惯,最后便落伍了。

为获取公众对当前“小升初”状况的感受与评价,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发起关于“小升初”状况的网络民意调查。共有35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99个城区的网友参与调查,参与者以中小学生家长为主。

调查显示,全国各地的“小升初”情况普遍不容乐观。88.6%的受访者认为本市“小升初”问题严重、非常严重,持这一观点的北京受访网友比例更是高达97.9%。

参与调查的网友认为,“小升初”择校准备阶段,家长开支大和孩子课外学业负担重的问题非常突出。调查涉及的35个城市中,家长在孩子“小升初”择校准备阶段的花费平均为4.4万元,而北京地区的家长高达8.7万元,接近调查均值的两倍。

“小升初”选拔的混乱难免给孩子造成不利影响。受访网友认为,最突出的影响是“强化了社会不公平感受”(47.5%),其次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32.2%),另外,“滋生厌学情绪”(12.7%)和“损害健康”(7.6%)也是不利影响的表现。

面对“小升初”引发的激烈择校竞争,参与调查的网友将原因归结到多个方面,其中接近八成的网友视“学校之间差距过大,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为主要原因之一,约五成的网友认为是因为“主管部门未能依法治理”、“家长望子成龙,追逐名校”,约四成的网友认为“高考和就业竞争过于激烈”、“优势阶层谋取特权”是主因,只有不足两成的网友认为,“培训机构为营利而推动择校培训”,“政府教育经费不足”是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推手。

仅仅是“小升初”,“斗争”就已如此“残酷”,那些幼小的孩子如何承受得起?那些年轻的父母如何承受得起?我们的社会如何承受得起?我们都不知道“风”会把我们“裹挟到何方”。

为了高考,家长投入巨资来拔苗助长。这样的“压迫”,孩子的身体能承受住么?

《京华时报》联合新浪教育频道共同开展了“中小学生睡眠时间”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孩子每天22点钟之后才能睡觉,50.1%的家长认为,睡眠时间不足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长发育。而本应上床睡觉的时间,56.8%的学生在学习。中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5小时,其中有20.6%的中学生每天睡眠不到6小时。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79.8%。另外,分别有66.2%和62.1%的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效率降低。记忆力减退和作业错误率升高的比例也达到44.5%和33.7%。

在视力状况方面,初一至高二阶段,视力良好的青少年仅有20.3%,轻度近视者为37.2%,中度近视者为29.4%,重度近视者为13.1%。重点学校学生的视力要差于普通学校学生。

《北京晚报》2011年报道:市卫生局在发布的健康播报中说,数据显示,2001年中招体检,考生视力不达标率为54.27%;2008年为69.28%;从2001年至2011年,视力不达标率增加了近24个百分点。

离高考一步之遥的中考为什么如此“折磨人”,好的高中究竟哪些资源吸引着孩子和家长们?

网易教育频道报道:人大附有特级教师22人,2010年高考中囊括北京理科前三名;北京理科前10名,人大附占7人;被清华北大录取180人,19人被香港地区的大学录取,40余人被国外知名大学如哈佛、剑桥等大学录取。

北京四中,同样有40余人被世界知名大学录取,120余人被清华北大录取,一本上线率达到98.8%,也就是说只要进了北京四中,几乎就确定能上重点大学了!

北京其它重点中学在这就不一一提了,大致情况类似,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北京如果能考进一所好的高中,那名牌甚至世界名校就已经向你招手了!

这便是高昂的择校费为何挡不住家长义无反顾的脚步的原因。

天性、想象力离孩子越来越远,考试的压力让他们成为了工厂流水线上的模具。用几科的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这样的衡量标准,能量出天才、大师吗?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作为物理大师的钱伟长曾经是一个文科生。他当年高考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但物理只有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钱先生却仍被当年的清华录取了。如今这样的成绩,别说清华,就连普通高校,也只能望门兴叹。钱先生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钱先生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虽经周折,钱先生还是成功转系,中国少了一个历史学者,却多了一位科学大师。

历史常常给我们深刻启迪。今天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对教育的重视都远远超过上世纪初,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伟长先生的经历无疑是其中一个答案。

从1977年到2012年,高考恢复已35周年,大学生从当年的“天之骄子”到现在的“白菜价”,高考由当年的“改变命运”到如今的无可奈何,究竟是怎么了?!

1、 高考真的公平么?

2、 高考真的能够改变命运么?

3、 高考培养人才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4、 高考作为选拔工具,究竟要选择怎样的人才?

5、 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城市,把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和教育资源贫乏的西部地区相比较,教育公平体现在哪里?

6、 重点学校的高价择校费,是不是意味着有钱人才有资格享受优质教育?

7、 高考以什么样的形式才能够科学合理地选拔人才?

8、 有更好的制度来替代高考吗?

9、 高考怎么改?反思高考制度恢复35年的变化。

本刊拟就一系列问题,与读者朋友深入探讨,欢迎赐稿!

本选题责编:夏炎

投稿邮箱:yanyanyanxy@163.com

猜你喜欢
小升初起跑线家长
宁征:“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小升初”,不头疼
家长请吃药Ⅱ
小升初数学习题
小升初真题及方法解析(数学)
犯错误找家长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