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晶晶,张远波,袁希娟
(海军工程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33)
论学术期刊编辑文字素养
蓝晶晶,张远波,袁希娟
(海军工程大学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33)
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要出色地完成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其中,语言文字修养是尤为重要的,它是应对繁杂编校任务、把好文字关、保证期刊编校质量的关键所在。一个编辑要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修养,必须从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关注社会和语言文字的发展,加强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训练,注重收集“错误”资源这几个方面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
学术期刊编辑;文字素养;语言文字规范;语言文字基本功
学术期刊向来是科研工作人员、院校教辅人员交流学术和教学经验,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思想传播的媒介。学术期刊编辑是否具备和掌握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把好论文文字关的关键,对于读者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字素养,是保证期刊编校质量的关键,也是保证学术期刊整体质量的基础[1]。
学术期刊编辑是否具有文字素养将直接影响期刊出版物质量的高低。如果学术期刊编辑没有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就不能敏锐地发现出版物上出现的语言文字错误、标点符号纰漏、语法语句等问题,文章的质量无从判断,也就起不到把关的作用。总的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字素养包括:文字、词语、语法、逻辑、修辞,其中文字、词语和语法3个方面最为重要。笔者拟从这3个方面来谈谈编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编辑以至所有文字工作者最需要提防的莫过于文字差错。不论稿件是“含笔腐毫”还是“一气呵成”;也不论作者是新手还是名家,在语言文字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错、疏漏与不规范现象。其主要包括多字、漏字、错别字、颠倒字、不规范用字等等,如“一厢情愿”的“厢”写成“相”,“揠苗助长”中“揠”写成“拔”,“汲取知识”的“汲”写成“吸”等,具体如表1所示。另外,一些形近义异字也容易引起混误。例如,“拔”与“拨”,“己”与“已”,“喧”与“暄”,“入”与“人”,“燥”与“躁”等。这些字在字体上差别甚微,但是意思差别很大,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错。据有关部门统计,现代汉语中常用字大约有六七千,古汉字有五六万。一方面,这么多的字及其含义、写法想要全部掌握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有的编辑自恃掌握的汉字较多,不愿意下功夫去学习汉字规范,致使他们编校的文稿差错率始终降不下来。因此,编辑在编校过程中要特别小心谨慎,绝不能抱侥幸心理,遇上无法判断的字多翻字典,不可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日积月累,由生变熟,不断悉心揣摩、体悟其语义与用法,才能真正规范地使用汉字。语言文字差错类型见表1。
表1 语言文字差错类型表
汉语中的词汇非常丰富,处在不同的语境,表示不同的事物。词语用得好可令句子生色,用得不好就会产生相反效果。在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时应该多注意同音词、同义词之间的差异,避免用词不当、生造词语、成语错误、词语滥省等现象的发生。例如:“众人在欢歌笑语中悠闲漫步着,转过山脚,一片美丽的景色凸现在眼前。”“突现”和“凸现”是同音词,但是词义却有一定差别。“凸现”可以表示突出地显现;而“突现”却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突然的出现,另一层是指突出地显现。两者比较可知,“凸现”与“突现”的第二层含义相同,但是在句中是要表达出突然的意境,所以用“突现”更为合适。类似的还有,“必须”,“必需”;“具有”,“具备”;“培养”,“培育”;“宝贵”,“可贵”。这类词语一方面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又为准确地使用词语带来了许多麻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差别很细小的成语,在学术期刊中经常出现误用的情况。例如,“坚忍不拔”误用为“坚韧不拔”;“平心而论”误用为“凭心而论”;“议论风生”误用为“议论风声”;“一张一弛”误用为“一张一驰”等,编辑在审稿中都要特别加以注意。
语句中常见的毛病主要有成分多余、词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词序不合理等。例如“他们吸取了违反法制的经验教训。”“违反法制”与“经验”搭配不当,应将“经验”去掉。又如,“对于那些无视组织纪律、收受贿赂的,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理。”这句话中因为缺少主语,所以“由”字应该去掉,“相关部门”后面应加上“将会”。再如,“由专业的葡萄酒品酒师主讲,讲授伴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缺少宾语,后半句应该改为“讲授伴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葡萄酒文化。”这些问题都是编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编辑以至所有文字工作者最需要防范的莫过于文字差错。学术期刊编辑要鉴别稿件中语言文字是否规范,把好刊物的质量关,语言文字修养是基础,也是关键之所在。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自己必须首先弄清楚该如何写字、用词、布置句子结构才合乎语法规范,否则就发现和改正不了作者在文稿中所犯的错误和疏漏,也就无法胜任编辑的职责。笔者认为,要提升学术期刊编辑语言文字的素养,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吕叔湘指出:语言的“规范”指的是某一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2]。郭沫若指出:“我们所提出的汉语规范化问题,那就是要确定汉民族共同语的组成部分尽可能地合乎一定的标准,那就是要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采取必要的步骤,使得全民族共同语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减少它的分歧,增加它的统一性[3]。由此可见,语言文字的规范对于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和社会生活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是社会每个公民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学术期刊作为文化传播的介质,展示学术成果的载体,具有一种公信力度,其语言文字的使用是否规范,不仅关系到学术期刊的实际传播效果,还对社会大众如何正确应用语言文字产生重大的影响。基于此,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明确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4]。随着知识社会来临,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步伐的加快,一批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高素质人才被吸引到编辑队伍里来,使编辑队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无疑对提升刊物的学术水平和质量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有的编辑人员重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轻语言文字修养的提升,在编校过程中不懂装懂、马虎从事,这些都是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不重视。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责任感的缺失。文字差错不是不可防范,主要在于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识。正如鲁迅先生谈到对读者应负的责任时说:“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害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5]。所以,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加强责任意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信息处理的规范化,最终达到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
语言文字自身具有一种“吐故纳新”、不断演变更迭的功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大量崭新的词汇被创造出来,与此同时,一些冷僻少用的词汇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这种变化通常也会体现在语言文字当中。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大约产生一千多个新词语,换句话说,平均每天就会出现3个左右。例如,十几年前我们便听说过“信息高速公路”,现如今“云计划”似乎更频繁地出现。从“工业社会”到现如今的“知识社会”;“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笔记本电脑”到“超极本”等等。如今,学术期刊的投稿人是对新知识、新思维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来稿中不乏一些崭新的词句,那么对于新出现的语言文字,学术期刊编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呢?笔者认为,对于合乎规范的、有利于语言发展的新生语言形式应加以推广。编辑应该关注社会和语言文字的发展,在静态中坚持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在动态中认识和把握语言文字的发展和变化,有意识地引导书面语言向着健康的、合乎规范的方向发展[6]。
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促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它往往需要编辑工作者用毕生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才能实现语言文字上的较纯熟、练达的功夫。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盲目积累,而是有章可循的。编辑工作者必须从最初学习时就开始注意,严格要求,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习惯。要想打好语言基础,就必须认真学习并掌握语法知识,注意约定俗成的原则。注重通顺、简洁和准确地表情达意。加强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要研读名家的名著,并且尽可能多地背诵经典的篇章或者段落。我国许多典籍、名著都是大家、名家毕生知识的精华之所在,常常代表着祖国语言文字的优良传统,细细品味方可领略汉字独特的韵味和传神的表达。如果能够大量背诵这些经典文章、段落,对于提高基本功是很有帮助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经过大量的背诵训练,才能形成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悟,即语感。编辑人员一旦产生了语感,即便未学深奥的语法修辞理论,也能将论文修改得相当顺畅。所以,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研读、背诵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不仅能够增长各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够在语言文字上慢慢地融会贯通,从而形诸笔端,使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达到一定的水平和火候。二是,要进行日常写作训练。阅读、背诵和写作三者相互促进,但是又各有所别,如果只重视阅读、背诵文章,而不去亲手写文章,那就只能永远不会写、不善写,更谈不上为他人修改文章了。写作训练可以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写作训练,如日记、博客、公文、学术论文等。不管是哪一种,只要持之以恒,认真对待,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写作训练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使思想带有条理性、明确性,还可以锻炼思考能力,深化从书本、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而这些,是单靠我们学习语法修辞理论、汉字规范条例根本得不到的能力。
差错是编辑工作永恒的敌人[5]。无可否认,这是每位编辑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正确对待语言文字的错误,重视收集并珍惜这些错误,在错误中成长,也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首先,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家新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以及在各种编辑出版类报刊、书籍和网络中介绍的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常见错误。例如,《常见错别字100例》、《易于颠倒混误的词》、《常见的同音错别字》等。这些集中于一起的错误,内容比较全面,归纳系统化,便于掌握记忆。其次,要善于积累稿件中出现的错误。对于稿件中出现的语言文字错误,学术期刊编辑一般能够很敏锐地注意到,但是偶尔也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例如,对于一些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生僻字;意思相近但是用法迥异的词语、成语;繁体字的不当使用等。这些都需要编辑通过查对词典、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请教资深同行等途径才能够正确处理。然而,对于这样的错误而言,出现一次也就有可能继续出现,如果每次都需要利用各种途径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编校的效率。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将这些自己曾吃不准的错误收集起来,时常回顾,加深印象。最后,要留心他人发现而自己忽略的错误。编辑对于自己习惯中未经发觉的错误,很容易错当成习惯,一直存留下去,往往这种错误是极其珍贵的。当其他编辑发现此类错误时,一定要将其收集起来,并引以为鉴。从错误中累计经验,在错误中成长,不断提升自身的编辑水平。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该重视这些错误,并且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它,科学地收集,为己所用。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将不断地积累错误,珍惜错误资源,视其为一种基本素质和职业习惯。
[1] 稽春霞.珍惜"错误"资源——从提升编辑语言文字水平说起[J].编辑之友,2009(8):86-87.
[2] 胡裕树.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3]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秘书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问题文件汇编[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2.
[4] 范琳.学报编辑中语言文字规范化探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1.
[5] 周少英.守护编辑的底线:文字安全[J].编辑之友,2010 (4):1.
[6] 田新华.编辑的语言文字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91-93.
G232
A
1673-0143(2012)04-0217-03
2012-04-16
蓝晶晶(1981—),女,编辑,硕士,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学。
(责任编辑:陈 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