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金节
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但在一些问题产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生产企业却没有多大实质损失。究其原因,一面是无良企业多年来野蛮生长模式带来的强悍习性,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消费者的软弱和健忘。
这些年来,中国企业说了不少“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的时髦话,但现实是一些食品企业即使产品出了问题,也只想通过公关运作化解危机,不去改善产品质量,反而发动更大的促销攻势。然而,对这种企业的产品,中国消费者依然买账,看到促销依然参与,发现问题也不想惹麻烦。
其实,这样的企业在欧美市场肯定在第一次出现问题后就支撑不下去了。这当然与欧美市场严厉的监督、惩罚措施有关,但也与消费者群体的维权意识强大有关。
在笔者看来,对于缺乏责任心的商品生产企业而言,最具震慑力的威胁来自于消费者,尤其是当消费者和执法机构结盟,非法企业就会极大限度地畏惧“粗制滥造”。然而,现实是即使自身利益受到问题食品侵害,中国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仍然相对薄弱,甚至对自己是否受害都难以确认,再加上诉讼举证困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很容易迫于无奈,不想惹事而“集体健忘”,而无良企业涉险过关,胆子只会更大,行为会更无所顾忌。
如何让中国消费者强大起来,国际经验值得借鉴——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专门进行消费者教育,日本政府就设立了“国民生活中心”,向政府和消费者提供与国民生活有关的信息和调查结论。美国更是从1994年起将每年9月定为“国家食品安全教育月”,由政府和民间团体开展各种培训,宣传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知识。此外,非政府性质的消费者组织也可以在食品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官方组织和协会发展严重滞后,为维护食品安全而设立的民间组织亦几乎为零。这也是普通市民往往无力举证,或者懒得“惹麻烦事”的关键原因。没有相关组织提供持续火力,普通市民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效果只能大打折扣。
过去三年,我们一直提倡建立强大的内需市场,但这个市场不仅需要强大的企业,也需要强大的消费者群体——他们既要荷包充盈,也应脑力充沛。让劣质企业无处遁形,避免劣质企业驱逐有良知的企业,关键在于中国消费者是软弱还是变得强大。▲(作者是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研究所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