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静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 213000)
项目教学是按职业活动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由教师设置的虚拟情景或任务,在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训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经验。外科患者中急、危、重症多,病情复杂多变;外科抢救性工作频繁,护士的救护技术是否熟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病情转归。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示教、学生观看、教师辅导、学生操练、教师评价、学生考核,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只能机械地模仿教师操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临床岗位的需求,根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的精神,本校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2007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外科救护技术操作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7级高职护理班学生54名,均为女生,年龄19~20岁,入校第8学期实施项目教学。2005级高职护理专业49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并实习10个月后作为对照组。
1.2方法
1.2.1确定教学项目和学习目标 教学项目:各医院行业专家和学校专业课教师根据临床护理人员使用情况进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外科救护工作任务分析,确定高职护理学生独立工作应当能够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技术、除颤技术、呼吸机使用技术、气管插管术9个项目救护技术操作[1]。学习目标:(1)终极目标,理解外科救护技术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能根据临床规范,进行外科救护技术操作。(2)促成目标,①能够以护士的角色,配合教师参与危重患者的紧急救护,具备护理患者所需的临床救护技术操作的能力。②具备护理患者所需的临床救护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
1.2.2创建项目教学条件 开发学习资料:根据项目课程理论开发《外科救护技术操作》项目教学学习包,其中每项技术均包括参考学时、学习目标、相关实践知识、相关理论知识、拓展知识、操作流程、操作评分标准、练习和思考,以满足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岗位需求所具备的救护知识或能力。计算机考评应用软件的利用:学校前期已经有实验课题“护理操作技能规范化培训系统研究”,形成了护理人才培养的软件产品,将其成果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价,可以提高学习的灵活性,为学生成长、发展创造空间。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校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和医院外科病房主管护师担任教学工作。学校教师主要负责校内实训任务,临床教师主要负责真实情景下的指导任务;院校双方教师共同明确教学目标,研讨和制订操作流程和操作评分标准,设计任务和问题情景,精选案例。建立实训环境:选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脑外科病房和胸外科病房为医院的教学环境;学校组建模拟抢救病房,内有与临床相似的文化氛围和各种抢救设备。
1.2.3教学实施 在学校模拟环境和医院外科真实环境下采用以任务为中心、理论实践一体化和情景教学等方法,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救护技术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院校合作、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课前两天,教师给出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学习包、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考评应用软件和临床标准规范等资料[2],以小组(每组6人)形式按要求收集资料、观摩教师演示、观看多媒体课件等,进行学习设计,知道如何进行操作。课堂学习期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临床标准规范进行模仿、学会操作;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实践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在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正确的操作而且学会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设计临床救护技术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操作时进行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第二课堂,开展分项操作比赛(公开完成一项操作活动),激发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3];在学生已掌握每项救护技术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设计或精选危急重症案例,师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护士角色,采用实训室的模拟情景教学和临床真实情景进行救护技能的综合训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技术参与救护患者的活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1.2.4教学评价 实训成绩评价:实现“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学校教师考核与临床教师考核”、“小组评价与学生个人评价”的有机结合。动手操作成绩=小组评价分数×40%+学生个人评价分数×20%+教师考核分数×40%;学生操作考核总评成绩=相关理论成绩+动手操作成绩,动手操作成绩占80%,技术相关理论成绩占20%,总评90分达标。问卷调查:设计《外科救护技术操作学习情况调查表》,对两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教学方法和技术操作掌握程度两个方面13项内容3个等级的评价。
2.1《外科救护技术操作》项目考核成绩 54位学生9个项目技能考核和相关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全部达标,95分以上21名,占38.9%。
2.2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1、2。
表1 不同教学方法外科救护技术操作良好情况比较[n(%)]
表2 学生自我评价外科救护技术操作掌握程度(%)
-:无数据。
3.1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的实效性即如何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结果显示:采用传统教学实习10个月后的学生,学生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63%~83%的学生学会心电监护技术、现场心肺复苏术。项目教学后的学生全部学会9个项目的操作,相关考试成绩全部达标,学生的协作意识、竞争意识、自学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4]。传统教学法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个体的建构性,知识并没有真实地纳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进而压抑了学生的发展。项目教学法正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救护技术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师生通过交往互动,资源共享来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最关键的是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通过项目教学获得的知识符合人的职业成长规律。
3.2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创新活动的认识过程中,能善于思考、发现、认识有效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的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创新思维能力是临床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心理品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要求,护理人员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学会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窄,学生常常用记忆代替思维,用背诵代替理解,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发展。本次的项目教学实践中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为学生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引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索性实践尝试,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养成创新思维习惯;以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合作学习是求异思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一种接纳与欣赏,是一种对其他思维的尊重和内化[5];以问题为基础的课例设计教学,强化“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求异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其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实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创设临床案例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真正或模拟的情境中全方面、多角度思维,引导学生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假设、质疑、推理、反思、讨论,以挖掘学生的潜力。项目教学法运用于处科救护技术操作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临床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3有助于教师成长 项目教学,其过程性、开放性和非预期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外科救护技术项目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效果的检测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这都要求教师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技能和较高的教学能力,才能发挥好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实施过程中临床护理教师和学校护理教师不断自我丰富和自我积累,她们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提高。
3.4有助于促进院校合作培养人才 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有两个阶段,一是学校的培养,二是医院的培养。学校的护理教学和医院的临床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护理教学存在院校双方联系不够、书本与实践脱节,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等问题。本次项目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教学项目依据临床护士岗位工作任务由院校双方教师共同确定,操作评价标准符合临床操作规范,从项目设计和实施到考核、从单一救护操作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学校模拟情景教学到临床真实情景教学都有院校双方教师的共同参与。项目教学促进院校双方的密切合作,构架了一致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临床的结合,使学生可以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学实践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了学生的综合救护能力。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外科救护技术操作教学中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1]白纯.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临床培训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2):19-20.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
[3]郑修霞.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47-117.
[4]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7-29.
[5]陈运保.教学的生成性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06,26(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