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才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性格都属于该范畴。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成了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在高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形式。长期以来,课堂以培养学生智力因素为主要内容。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智力水平优者学习速度快。但是人的学习成绩并非和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有些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成绩并不优秀,甚至较差。这是因为智力因素并非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因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证明,在学习过程中,智力中等的学生能进入优秀生的行列,反之,不良的非智力因素也能使智力优秀者落伍。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已步入市场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才的重要条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因为如此,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有重要的作用。
2.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充分表现在他有定向、调解、强化、感染、育智、审美等诸多功能方面。动力功能主要是动机的作用,定向、调解、强化功能主要是意志的作用。感染、审美功能主要是情感的作用。而兴趣的作用是创造、育智功能。
据测试,学生中智力超常者占1%,优秀者占11%,而一般者占80%,可见大多数学生智力在中等水平。有人认为,只有智力超常者才可以成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国史学家司马迁小时候是智力一般,爱因斯坦小时候智力水平一般,爱迪生上学时候老师认定他是笨学生,但他们后来经过努力学习,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成才,智力因素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推孟等人曾对1500名智力超常者进行了50年的追踪研究,他们发现,160名成大事者与160名成小事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别就是自信、感情、独立、勤奋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别。由此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一些高智商者学习不好,而许多学习优秀者智力水平却一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同时,更应注意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兴趣是入门的导向,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成正比。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将会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主动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但学生不会自发产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需要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教学背景,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兴趣。
2.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成就动机。
动机,简单就是做某件事的目的。除了要让学到知识外,还应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使他们觉得有所收获。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阶段,成就感特别强烈,总希望出人头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都能激发他们成就动机。
课堂上,教师最头疼的就是那些吵闹、不安分的学生,其实他们并非存心这样做。这是因为他们过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在成就动机上发生了偏差,他们的活动无非是想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对此我们可采取适当的方式,使他们产生压力,从而使他们“避邪趋正”。例如技能课让这些同学操作演示,青少年有特别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特别在异性面前,尤其不愿露丑,所以这种方式会使他们产生压力,而努力地学好、做好,从而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自尊”意识,激发他们正确的成就动机。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研究表明,智力水平相当的两个学生,勤奋、自信心强、勇于创新的学生,能力发展较快,懒惰、墨守成规的学生能力就达不到高水平的发展。性格特征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力的发展,甚至一生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传统,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课堂的教学,增加教学透明度,营造一种教学民主化氛围,鼓励学生对动手操作、观察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做,会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白自己的得失,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起到推动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智力开发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教学每一环节中切实关注,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