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天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2012-01-01 00:00:00李友唐
档案天地 2012年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深情地对原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说:“没有你们那时的人民政府,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人民政府。”周恩来总理也说:“你们十九路军对中国人民做过两件大好事,一是在上海抗日;二是在福建反蒋。”毛泽东所说的“人民政府”,就是1933年国民党十九军部分将领发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虽然它只存在了短暂的54天,但是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件。
  
  一、闽变前十九路军曲折的道路
  
  1.1933年5月以前
  1933年11月20日发生的反对蒋介石政权的“福建事变”,是十九路军发动的。十九路军原是粤军一部分,后发展为十九路军,这个发展是极曲折的。
  “粤军”最先是广东省长朱庆澜之亲军。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护法运动开始前,朱庆澜将20个营亲军交予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命陈炯明将该20营军队改为“援闽粤军”,赴闽南、粤东潮汕一带,建立闽南护法基地。后来孙中山被桂系军阀排挤离开广州,第一次护法失败。但粤军还存在,粤军在陈炯明的领导下发展至2万人左右,并于1920年8月第一次粤桂战争中回师广州,驱走桂系,孙中山又回广州,展开第二次护法。
  1922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督师北伐,分兵三路进入江西攻赣州城。蔡廷锴是广东罗定县龙岩乡人。是当时粤军第1师4团3营11连一名上尉连长,任敢死队长将敌阵冲破。
  后将粤军精英编为“第一师”,粤军参谋长邓铿为师长,李济深为参谋长,师内军官大部分为广东人、保定军校毕业生,只有少数人为其他省籍。1922年初,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的矛盾日增,邓铿3月被害。6月孙中山、陈炯明合作破裂。
  粤军内部,包括第一师也分裂。1923年初,在第一师中大部分中级军官的活动下,主力投向孙中山,同时联合其他部队,将陈炯明驱离广州。1924年初孙中山重回广州,粤军改名“建国粤军”。当时第一师师长为李济深。同年5月始建黄埔军校,不少教官皆是由粤军第一师借调的,如李济深、邓演达、陈诚等当时都是粤军第一师军官。1925年,粤军第一师协同黄埔军校学生军东征陈炯明,又出动西江支援李宗仁、黄绍竑。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18日统一各驻粤军队为国民革命军。建国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下辖四师。
  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达,政治部主任:麦朝枢。
  第10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鼐,辖28团(蔡廷锴)、29团(孙绳)、30团(戴戟)。
  第11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徐景唐(后任十三师师长,由邓世增接任),辖31团(余汉谋)、32团(香翰屏)、33团(黄镇球)。
  第12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辖34团(1926年6月前团长为叶挺,后34团改编为独立团先期参加北伐,34团重建,团长许志锐)、35团(缪培南)、36团(黄琪翔)。
  第13师(北伐前由第五军转过来);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辖37团(云瀛桥)、38团(陆兰培)、39团(陈章甫)。
  独立团(1926年6月由34团改编,先期参加北伐),团长:叶挺。
  1926年7月1日誓师北伐。军长李济深身兼国军总参谋长,与第11师、第13师留守广东。副军长陈可钰,带第10师、第12师及独立团开往前线。第四军这两个师和独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大胜吴佩孚部,9月7日攻占汉口,10月10日攻下武昌,第四军亦因此被誉为“铁军”。
  第四军参加北伐的两个师,1926年底奉命扩编,第10师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为军长,蒋光鼐为副军长,下辖第10、第24及26师。
  第12师编为第四军,张发奎任军长,黄琪翔为副军长,下辖第12、21、25师。后这两个军及其他军东进,在江西击破孙传芳主力,攻下九江,11月8日攻占南昌。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攻政变。蒋介石在南京另成立国民政府,与在武汉的还与共产党合作的汪精卫为主席的国民政府对立,宁汉分裂。广东、广西亦配合清共。
  在武汉北伐前方的第四军,张发奎忠于汪精卫,忠于武汉国民政府,反对蒋介石。第十一军陈铭枢等则忠于蒋介石,与武汉的唐生智不和,军长陈铭枢、副军长蒋光鼐、第26师师长戴戟离开军队赴南京投靠蒋介石。第十一军亦交张发奎指挥。陈铭枢任蒋介石的政训部主任;蒋光鼐任蒋介石的第22师师长。
  6月,武汉国民政府任命张发奎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第二方面军系列是:
  总指挥张发奎,参谋长谢婴白,秘书长高语罕,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兼党代表)。
  第四军军长黄琪翔,参谋长叶剑英,第12师师长缪培南,第25师师长李汉魂,第21师师长富双英。叶剑英在部队移驻到鄂南南浔线后升任第四军参谋长。
  第十一军军长朱晖日,后叶挺升副军长,参谋长吴涵,第10师师长蔡廷锴,第24师师长叶挺,第26师师长许志锐。
  第二十军军长贺龙。
  7月15日,武汉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由于在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军中共产党员甚多,掌握其一部分军队。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在南昌发动南昌起义。参加的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十一军第24、第10师,第二十军全部,第四军第25师第73、第75团,第五方面军朱德为团长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贺龙任起义军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仍为张发奎指挥的国民党部队,只剩第四军的第12师、第十一军26师不足两师。原国民革命军李济深的第四军,现已分成四部分:1、李济深指挥的驻广东的部分,拥护蒋介石,1927年“四一五”进行清党。2、张发奎指挥的部分,拥护汪精卫。3、陈铭枢指挥的部分,拥护蒋介石,后奔向广东,归服李济深。1928年12月,陈铭枢任广东十一军军长。4、一部分参加了南昌起义。
  蔡廷锴在开始时,是率第十一军第10师参加南昌起义的。但起义军进至进贤县时,蔡廷锴驱逐在该师工作的共产党员,率部折向赣东北,脱离起义军。蔡廷锴行至河口无经费,蒋光鼐带10万军饷慰问。蔡廷锴建议恢复第十一军,将第10师分编,再建立第24师。请蒋光鼐恢复十一军司令部,蒋光鼐仍任副军长。蒋、蔡率部队到福州,蒋、蔡去电欢迎在日本的陈铭枢回军复职,陈接电即回国复职,11月复任第十一军军长。陈铭枢与时任广州政治分会主席的李济深联系后,决定带队返回广东休整。此后陈铭枢曾指挥十一军,在广东与反蒋的张发奎部作战。
  1929年1月,全国军队缩编,第十一军缩编为广东编遣区第3师和第2独立旅,从这时起没有十一军了。蒋光鼐任第3师师长,蔡廷锴为第2独立旅旅长。1929年8月,调整全国陆军番号,蒋光鼐的第3师改为第61师,他仍任师长,蔡廷锴部改为第60师,由蔡任师长。
  这期间蒋光鼐、蔡廷锴的军队帮助蒋介石和其他军队战斗,占有广东。1930年5月10日,爆发中原大战,蒋介石先调蒋、蔡的军队入湘,后又以蒋光鼐为第1纵队司令,下辖60、61师及陈诚的第18师。7月至山东,攻占了泰安城,8月15日下午攻占了济南。8月17日,蒋介石将60、61师组建为第十九路军,任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十九路军军长。蒋介石亲临济南嘉奖,颁奖。这时产生了第十九路军。1930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
  1930年底,十九路军被调往江西“剿共”、参加第三次“围剿”。蒋军一军团代总指挥蔡廷锴手持双枪在第一线督战。指挥60师、61师在高兴圩血战,为蒋介石出了力。高兴圩血战后一周,“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因粤变实行总退却。
  
  9月调内政部长,10月就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12月15日任国民政府代理行政院长,1932年元月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十九路军被调至京(南京)、沪沿线驻防。
  1932年1月22日,日本领事村井提出要十九路军在上海后撤30公里,蔡廷锴坚决不允。1月24日,军政部长何应钦来沪与蔡面谈、张静江、约蔡廷锴在杜月笙家面谈都被拒绝。十九路军触犯了南京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一·二八”战争开始。十九路军保卫上海的战斗很艰苦,也很出色。主张抗日的张治中亲往南京请缨。2月18日张治中率第五军进驻刘行镇,接替十九路军部分防地。日军先后以舰队司令盐泽幸一,一周后换第三舰队司令野村,三换陆军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四换前陆军大臣的白川义则大将为总指挥。敌军伤亡一万余人。白川义则被朝鲜人尹奉吉炸死于上海。1932年5月5日,蒋介石政权和日本签署中日《淞沪停战协定》。在“一·二八”抗战中,十九路军:阵亡2390人,负伤6343人,失踪131人;第五军阵亡1825人,负伤3487人,失踪625人。
  1932年5月6日,蒋介石政权和日本签署中日《淞沪停战协定》第二天,蒋介石对“违令”抗日的十九路军进行“整肃”,先下令将该军3个师分别派到皖、鄂、赣三省“剿共”前线“剿共”。5月21日改令该军全部开到福建“剿共”前线,免除陈铭枢京沪卫戍司令职务,并迫使陈辞去交通部长,出国去欧。蒋光鼐任福建绥靖公署主任。陈铭枢1932年10月下旬偕好友欧阳予倩,乘德国邮轮‘科勃仁士’号经港赴欧。
  1932年7月,十九路军第78师上旬分批入闽后,蒋介石整肃、收编了福建陈国辉、张贞等杂牌部队,并举兵进占闽西苏区和闽南游击区,并在十九军内外进行反共活动。
  1932年9月20日,蔡廷锴偕蒋光鼐乘荷兰支沙丹泥船到达福州,蒋光鼐就任福建省绥靖公署主任。福建省内还有地方军和蒋介石的军队。1932年底,蒋介石改组福建省政府,12月6日任命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为省主席、军长蔡廷锴为驻闽绥靖公署主任兼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12月16日宣誓就职。12月23日蒋光鼐联合蔡廷锴,把闽南大土匪陈国辉枪毙。蔡廷锴1933年1月6日通电就职。
  2.1933年1月以后
  1933年1月5日,是日军准备进占热河之时,蔡廷锴致电蒋介石“请缨援热”。蒋先允许在十九路军中抽调志愿官兵,编成“援热先遣队”北上抗日。5月,十九路军“援热先遣军”两个纵队4个团抵郴州、耒阳集结时,南京政府已对日妥协,严令“援热先遣队”回师“剿共”。蒋光鼐、蔡廷锴对此十分愤慨,当即通电反对。
  1933年2月2日,福建、广东、广西三省组成西南国防委员会,通过《粤桂闽三省联防约章草案》。
  1933年5月6日,《塘沽协定》签定之前,陈铭枢由欧洲回国到达香港,开始筹划反蒋。陈铭枢到香港,与李济深商议联合闽粤桂反蒋后,陈铭枢赴福州同蒋光鼐、蔡廷锴、邓喜增等秘密商议反蒋事宜,定下上中下三策,上策联手粤、桂方面倒蒋;中策联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先占领广东,再反蒋起事;下策则是联合红军。由于联桂联粤都没有取得实质成功,派人到上海试与中共联系,但中共中央已迁往中央苏区。福建的十九路军与红军作了联系。
  这时,陈铭枢从苏联和欧洲各国考察回国,奔走于香港、广州、福州之间联络反蒋,在《塘沽协定》签订后的第三天,蒋、蔡在福州召开群众大会,通电全国,呼吁反对对日妥协,并就《塘沽协定》的内容,向南京政府提出质询。6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宣言,反对《塘沽协定》,揭露南京政府的卖国、内战政策,并重申合作抗日的“三条件”(指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言中提出的三条件,即停止进攻革命根据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武装人民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完整)。使十九路军逐步认识到要抗日就必须反蒋,抗日反蒋就必须联合共产党。
  1933年5月25日,蒋光鼐、蔡廷锴以十九路军为基础,联合发表《反对与日妥协通电》,表明福建政府和十九路军抗日的决心和态度。但蒋介石来电,横加斥责。这一年的夏天,蔡廷锴在厦门查获一笔从南京用化名汇给十九路军上年送入南京中央军校军官训练班学员的津贴费用。蔡廷锴觉得有异,遂下令逮捕收款的黄汉光等人。黄汉光交代,蒋介石早已布置颠覆十九路军。军官训练班学员多数已“洗脑”,加入了蒋介石的蓝衣社特务组织,在拥护领袖,复兴中华民族;抗日必先“剿共”;谁敢违抗领袖、反对政府就要受制裁的纪律下,皆已接受具体任务。他们供认:暗杀蒋光鼐、蔡廷锴是首要任务。
  蔡廷锴在十九路军内部成立改造社,防范蒋介石派人暗中渗入策划军队叛变,对十九路军所有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中毕业的军官调查。团长以上被调查的军官有范汉杰、张君嵩、吴康南、汤毅生等。参谋处长范汉杰家中有秘密电台,与蒋介石联系。团长以下受到调查的有二百多人。情节严重的数十人,查实后行秘密处死。
  1933年6月1日《塘沽协定》签字后第二天,蒋光鼐、蔡廷锴在福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