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也有飞鸿出入。这些信件将国家领导人和普通寻常百姓家直接连接起来。
谁的回信最多?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人民来信的激增,有时毛泽东一天要看几十封人民来信。刘少奇发现后,对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同志说,主席的工作量太大了,是不是可以选送一些,一般来信可不可以搞内容摘要?待毛泽东同意后,秘书室每天送信5至10封,一直到1966年。
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一年要读5万封人民来信,读到愤慨处,常拍案而起。据新华社报道,胡耀邦自1979年至1985年,6年批阅的人民来信就达到2000封,平均一天一封。
胡耀邦在一封“要求落实政策”的来信上,写了这样一段批语,可以称为是中央领导人对回信民众这项工作的思考:“6年以来,我几乎每个礼拜都收到要求落实政策的信,大部分我都批了,可能不下一千件,批了的,大部分都有回报。为什么推一下,动一下,不推就不动?这是人的问题,我主张有专人负责,查一个就解决一个,使官僚主义无法推脱。”
而温家宝是中共现任领导集体中,据公开报道回信最多的领导人,自2003年担任总理以来,温家宝已至少亲笔回信30封。
温家宝惯用毛笔,在白纸上书小楷回信。文字简练流畅,有漏字处,会用标准的修改符号,将字添在旁边,一抒己怀也会一丝不苟。而回信的口吻,全是出自一位普通老人。
在温家宝超过30封的回信中,有3封是回复给香港人士,全部用繁体书写,尊重港人之心,可见一斑。
领导人回信风格展现独特个性
在来信回复方面,邓小平的复信风格则与毛泽东不尽相同。相较而言,邓小平的亲笔复信很少,他更愿以面谈的形式来回答来信问题。毛泽东的信件喜欢旁征博引,从侧面点拨;邓小平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举重若轻。
1987年,粤剧名家红线女(邝健廉)北上演出。红线女写信邀邓小平赏光,第二天邓小平回信说:“谢谢您的邀请,但我不能来,因为我耳朵不好,听不见。请不要因为我不能来影响了您的情绪,影响了您的演出。您的演出要成功。”语言平实诚恳,有一说一。
尽管在新时期,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所面临的来信诉求,已与毛泽东、邓小平时期有很大变化,但江泽民对信件回复工作有独特理解。
“本想给大家写封回信,但书不尽意,已经动笔又停了下来,觉得还是和大家见面谈一次为好。”1990年3月23日下午,江泽民复信邀请13名北大学生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座谈。
这一次座谈的缘起,就是学生们在半个月前,联名给江泽民发去一封邮件,说出了这一代学生正在思考的问题。他们希望中央领导有机会多和同学们交谈。
整个谈话时间长达4小时16分。“我相信,在上世纪90年代,从年轻的大学生中必定会成长起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江泽民在结束谈话时说。
2001年8月1日,江泽民又极为罕见地给一名曾在华旅游的外国人复信。这名游客是美国纽约州大学的中文教师迈克·奥谢伊,他给江泽民写信,介绍了自己与家人在大陆旅游的“美好回忆”。江泽民在复信中说,“中国有句俗话,叫百闻不如一见。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感情,希望你和其他美国朋友多到中国来看看。”
当时,中美撞机事件发生不久,之后美国新任总统小布什又推动美台军售,中美关系降入冰点。而在10月份即将举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江泽民与布什将不可避免地首度会晤,在会晤之前释放出善意,营造良好的会晤气氛,就需要微妙的设计。无论是无心插柳,还是精心准备,江泽民的那封回信,正是这一历史变化的起点。(摘自《大家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