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漫议

2012-01-01 00:00:00京雨
领导文萃 2012年5期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将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如何看待涉及文化大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文化大发展为何必须要谈“主义”问题?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官场政风不正对文化大发展负面作用有哪些?前苏联解体的深层文化原因是什么?等等 ,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宗良教授。
   文化发展不能失去方向和先进性
   领导文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还特别强调几个原则,就是“五个坚持”,对此,您怎么看?
   黄宗良:建设文化强国是一个大战略, 它不仅是文化建设中的大战略,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体目标中的一个大战略。为了防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可能出现的“泡沫文化”,需要把事情做得扎扎实实。这首先要明确现阶段文化建设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依我之见,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和发展同我国现在和将来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二是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思想道德体系;三是进一步解决有利于增强包括海外同胞、侨胞在内的各民族广大民众的凝聚力,推动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的文化认同。关于《决定》中强调的“五个坚持”, 人民日报社论这样解读: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根本性质(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根本动力(改革开放),这几条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这里,我多说说前面两个坚持。第一,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的方针。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政党,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政党,如果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理论,就等于“丧魂落魄”,就会失去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我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习和研究已经50个年头了。对于其他主义、思潮、学说,虽说没有什么研究,但也多少知道一些。说心里话,对于马克思主义,虽然有过困惑、疑虑,但相比较而言,我认为,当今世界还没有另外的一个“主义”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而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中下层民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代言人。
   对马克思主义不信或怀疑来自于一些误解: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只是“革命”和“专政”的学说,其实马克思主义应视为人类自由解放、新的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学说;二是把苏共模式的共产党的“主义”等同于就是马克思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发展的、包容性很强的科学体系。
   重要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历史文化相结合,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运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关系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问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现在的问题是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我认为,离开民主、民生、公平、正义这些最主要的理念就不是人民欢迎的社会主义。
   根据中国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我觉得有必要提出防止和纠正“大发展、大繁荣”中的过分产业化、过分市场化和过分娱乐化的倾向。坚持事业与产业相统一,宜强调“事业”,即把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这是中国文化产业与许多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区别,也是我们的优势。离开“事业”,我们用什么建设“文化强国”?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统一,不要把文化产品变成抽象说教的载体,把文化变成从属于“政治”的工具。不管是“阳春白雪”、经典之作,还是“下里巴人”、原生态,都应该是健康向上的“文化”。大众化、多样性不能搞成低俗化、痞子化。
   前苏联解体的深层文化原因值得借鉴
   领导文萃:谈到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势必要谈谈前苏联。您是研究国际共运史的专家,苏联曾是社会主义国家,您能从文化的角度总结一下苏联为什么解体?中国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从而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黄宗良:探讨苏联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中国今天的文化建设是很有意义的。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文化体制受苏联体制影响很大。建国初期,我国设立文化部,下设电影局,有人就说这是错误的,因为苏联是电影部下设文化局,中国人怎么可以倒过来呢?没想到后来倒是苏联人自己改过来了。可见那时人们把苏联模式当成唯一的社会主义样板。“反右”的时候,有人如果说红场还没有天安门广场大呢,那就是右派言论,因为对苏联的“态度”是衡量“左派”、“右派”的一条政治标准。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时重提这个话题不是毫无意义的。
   苏联文化也可称为“苏联模式的共产党文化”,在斯大林之前可称布尔什维文化。它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可以说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9世纪80-90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之后,俄罗斯主要面临着的也是三种文化:马克思主义、俄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从文化意义上说,可以说是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即马克思主义)与俄国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结合。这个“精华”指的是俄罗斯人的爱国主义、顽强地寻求一条有别西方的俄国独特的发展道路、革命组织的集中化和纪律性(列宁曾把严格集中统一的民粹主义组织奉为“模范的出色的组织”)。这些对于俄罗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列宁曾经长期生活在西方,也非常清楚吸取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意义。他说得直截了当:“不利用大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和文化成就便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但出于维护苏维埃政权,列宁也曾下令把“为反革命帮忙”的知识分子驱逐出境,查封和取缔资产阶级报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文化体制同列宁时期比较,尽管有继承的关系,但区别是显著的。这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这个体制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政治经济领域“大转变”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后又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的政治大批判中形成的。其突出特点就是把所有的理论问题、学术问题(包括自然科学)同阶级斗争问题任意挂钩,对不同观点不加分析地扣上“阶级敌人”的政治帽子;以从沙皇时期继承下来的书报检查制度为主要手段,领袖裁决一切理论和学术是非。斯大林的意见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真理,造成政治第一、文化一元、舆论一律的局面。在一批著名学者和专家无辜遭到批判、监督、流放甚至处决的政治恐怖中,米丁、维辛斯基、李森科等则成了红极一时的政治化学阀。这个体制虽经赫鲁晓夫时期“解冻”思潮的冲击,然而基本制度框架并无根本改变。尽管苏联时期,培养了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文化(包括科技)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文化专制、思想垄断给苏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造成的损失也是不能低估的。
   苏共没有自觉消除沙俄时期的文化糟粕,对内搞个人专政、个人崇拜,对外则在“世界革命”、“国际主义”的旗号下搞大国沙文主义、扩张主义。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侵略阿富汗,这两件事使其在国际社会声名狼藉。苏共这种对外的扩张主义政策使其国防开支超出了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由此又严重制约了国内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苏联的历史教训告诉人们,必须用力气不断清除封建文化的糟粕,才有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果说苏联文化对俄国传统文化在不少方面是自觉不自觉地相承相因的话,那么,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对于西方文化则是自觉地把它同社会主义文化对立起来,否认西方文化对其有利用、借鉴、交流以至于某种合作的必要,搞文化的关门主义、排外主义,对外国科学文化乱贴阶级标签,对西方出现的科学文化中的新学说、新理论(如系统论和控制论)不加分析地斥之为唯心主义的“伪科学”。苏共这一套做法的理论依据便是日丹诺夫提出的所谓现代是“资产阶级文化腐朽和瓦解的时代”。这一理论错误的关键是把本来属于全人类文明的成果统统扣上“姓资”的帽子,真可谓愚蠢之极。他们不懂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用列宁的话说,它“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苏共这种错误表现在政治领域上就是拒绝权力必须制衡和监督这一政治学中颠扑不破的理论;在经济领域则把市场经济视为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东西,直至20世纪70年代还在振振有词地批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表明,一个政党如果脱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又不能反映广大民众的要求和愿望,它的先进性就很值得怀疑。
  
   上述种种,正是苏共失败的深层次原因,非常值得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汲取。
   对待“外来文化”要追求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领导文萃:中国近现代史上,如何对待西方文化是一个大问题,甚至有过论战,如今中国更加开放,特别是正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仍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请您特别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黄宗良:对待西方文化的方针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必须十分明确的问题,它是我国对外总的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并随着我国对外方针的变化而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宣告,“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之后,新中国“一边倒”向社会主义的苏联,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后来毛泽东在1956年强调中国要“以苏为鉴”,提出世界上一切民族的长处我们都要学习的正确方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上还是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况。这当然不能全怪我们自己,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长期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方针,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外部原因。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不久后苏联模式的失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大规模到欧美留学的“热潮”,西方文化的影响几乎渗透到中国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出现了要求“全盘西化”的思潮。“北京风波”之后,这股思潮迅速消退。随着诸如贫富悬殊、干部腐败等种种发展中的严重问题的出现,中国又出现了否定改革开放,要求回到毛泽东的继续革命学说的“左”的思潮。但党中央对坚持改革开放,吸取国外文明积极成果的方针政策是鲜明而坚定的。
   对西方文化采取“左”的态度的人在认识上有两个误区,一是把西方文化当成统统姓“资”的,看不到西方文化中包含着一系列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二是把姓“资”的东西又统统等同于落后和腐朽,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十分片面的观点。10年前,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现实的情况是,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这里有摩擦、碰撞、冲突(孤立地看,这方面比以往更多更频繁,有时还更激烈);但互相渗透、吸纳、融合、借鉴是主要的。”
   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分歧,即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同我们党提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否对立或有根本区别?比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是否属于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对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们党30多年来对“人权”问题的认识过程便不难从中得到并非微不足道的教益。我们对待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应该采取积极吸取的态度,“且战且退”并非良策。我们绝对不能再回到否定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的极“左”思潮猖獗的年代。
   这里,我要说,对中国文化要有自信,中华文化历来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它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善于从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实、滋养、发展自己。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便是对待“外来文化”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对待外来文化问题上,近百年来,我国既出现过文化问题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也存在“唯我独优”、“夜郞自大”的倾向。但应该看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中不少人也先后改变了看法,或者不再坚持原来的主张。比如20世纪80年代,鉴于此前中国出现灾难性挫折,一批对中国国情理解不深的青年知识分子,有过被称为“全盘西化”的倾向,但其中不少人后来也不再坚持原先的看法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
   领导文萃:从您所谈来看,您很强调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应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黄宗良:我的回答是,必须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根基”地位。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把我国各族人民,把海外华人华侨“集合”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之中,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之下,继续推进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
   领导文萃:那么,您如何评估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黄宗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遭遇过两次重创。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前,在极“左”思潮泛滥、“左”倾政策猖獗的岁月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决裂”的口号下,不加分析地把中国几千年来逐步形成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破坏几尽。比如,片面地强调用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分析一切,批判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大讲“斗争哲学”,批判“阶级调和”、批判“黑修养”和“中庸之道”,大搞“评法批儒”,批 “孔孟之道”、“克己复礼”,在这个过程中,仁、义、礼、智、信、中、和、诚、恕等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几乎无一幸免地被当成封建主义的糟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一些真正封建专制主义的货色,如个人崇拜、暴力崇拜、权力至上等则大行其道,甚至以“马列主义”的面孔粉墨登场。第二次则是转向市场经济以来,利益至上盛行。如果说,第一次是以片面讲“斗”为核心,损伤了中华传统观念上一个核心范畴和首要价值观——“和”,那么第二次则是以过分讲“利”而弃“义”。
   领导文萃: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我们注意到您特别强调的是“优秀”两个字,这点很重要,那么,您眼中的应该倡导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哪些?
   黄宗良:按照中国现在的文化现状,我所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领域,一个是政治文化。从道德建设视角看,我想强调优秀文化主要是指四个方面:第一,要讲道义。在中国有流传几千年的义利观的说法,比如孟子提倡“舍生取义”, 还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之有理,用之有量”。中国人有两个成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表现出对不义之徒的憎恨和蔑视,而当今恰恰有很多不义行为,如追逐权力、地位、名利,不惜抛弃大义、道义、礼义,使中国社会倍受其害。第二,要讲诚信。诚信是中国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和最基本的准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孔子)。但不能不看到,不诚实、不守信问题是我国几十年来面临的最严重的道德和风气问题之一。从大跃进年代的浮夸风起,报喜不报忧,“干部出数字”几成流弊。“文革”年代,“四人帮”的骨干分子宣扬“政治斗争无诚信可言”,“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而今天,谁也无法否认的是,假烟、假酒、假药、假文凭、假发票、“豆腐渣工程”、学术抄袭剽窃,于市于世畅行无阻。诚信缺失最大的问题是一些政府部门不讲公信力,信息不透明甚至造假,以致造成人们宁可相信小道消息而不相信政府信息发言人。第三,要有仁爱之心。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讲“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讲“恻隐之心,仁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语,也是得到广泛认同的观念。去年,广东佛山两岁女童被车压成重伤,生命垂危,围观者无人及时前去救助,人们漠视生命到了这种地步,已经不能仅仅用“麻木不仁”来形容了。第四,要讲谦让。谦让是中华民族向来公认的美德。为人处世谦逊、谦恭、谦和、谦卑、礼让、忍让、温文尔雅,历来受人赞赏,被视为有教养的风格和气质。它给人的是一种美好、温馨、儒雅的形象。但这种貌似柔弱的人物往往外柔内刚,“当仁不让”,敢于担当;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挺身相助,容不得粗俗、狂野、冷酷、残忍。可惜,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倡导开拓进取和竞争精神中,个性张扬太过头,追名逐利几成时尚,轻狂浮躁蔓延流行。这里,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早已经引起全社会注意。现在一些家长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看到孩子占了些便宜便喜形于色,看到孩子吃亏甚至会鼓励去争去抢。这是令人担忧的长远的问题。
  
   领导文萃: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当前中国社会呈现出道德水准滑坡,特别是官德不佳,少数党政干部的不仁不义到了突破道德底线的程度,甚至触犯法律,比如雇凶杀死情妇,比如开车撞死人后逃逸 ,比如对上访者的驱赶、押送回乡,而更多的是一些干部对百姓疾苦漠然视之,缺乏仁爱之心。对此,您认为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如何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黄宗良:的确,当今政风官德出了问题。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少数官员握公权以谋私,贪财好色,违法乱纪,胡作非为,致使社会风气滑落到今日之地步。“公生明,廉生威”,为官不正,何以正民?台上高唱执政为民,台下津津乐道的是升官发财;白天高调反腐倡廉,夜里红灯绿酒。个别政坛上的害群之马已经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不少,可是如果由这种人对民众进行说教,有多少人对他们的话信以为真呢?如今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干部违法违纪,在民众中的恶劣影响可想而知。我们的法规、相关的监管机构也不算少,为何还是造假成风?关键是执法不严,致使在许多商品(包括精神产品)丧失信誉的同时,政府公信力也遭受重创。因此,如不首先狠抓政风官德,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的好转是断然没有希望的。为了狠抓政风官德,我认为:一是要进一步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要认真执行干部任用上的群众路线;三是充分利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上的“清官”、“好官”资源,通过各种文艺形式颂扬他们的高尚官德,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同时无情地暴露、鞭挞共产党队伍中个别败类的丑恶嘴脸和不端行为,弘扬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
   中国的政治文化不乏优秀的传统
   领导文萃:正如您所说的,从道德层面上看,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不少人所认可。至于说到政治,中国毕竟是有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那么您所提到的优秀的政治文化又是指哪些?
   黄宗良: 其实,我认为最雄厚的文化资源还在于政治哲学方面。上面谈到继承中华高尚道德问题上多为负面的评价,但是,在政治文化、政治哲学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被弘扬,在这方面,我们更应提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所说的优秀的政治文化包括,第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