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希望江苏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先导作用,全面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这不仅是对江苏发展重要成绩的充分肯定,更对江苏在全国的科学发展中担负更大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突出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一词原是经济学的一个专有术语,是指两个国家或两个地区可根据各自产业效率的不同,实现分工生产,相互交换与贸易,从而获得共同利益的增进。总书记所讲的关于充分发挥江苏的比较优势一席话,其精神应理解为既源自经济学术语的含义,又不局限于原来的意思,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开启“两个率先”新征程以来,江苏充分尊重省情、国情,准确判断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比较优势,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
区位优势。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通江达海,地势平缓,地缘优势十分明显,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既是重要的农业产区,又是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处发达地位。但是,这种区位优势在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江苏虽处沿海地区,但在发展上并不明显领先于全国。例如,改革开放前,江苏每年创造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例始终在5%到6%左右,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江苏占全国经济总量之比也没有超过8%。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以来,江苏充分利用本地的区位优势,积极谋求大的发展,尤其是极大地发挥沿海和邻近上海的独特优势,将区位优势很好地转换为发展优势,不断跃上新台阶,铸就了在全国领先发展的地位。现在,江苏用占全国1.1%的土地,养育了5.9%的人口,一年创造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10%(2010年为10.4%)。
综合经济实力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发展处于全国的前列,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具有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过去30多年来,江苏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1%以上,2011年的经济总量达到7473亿美元,人均超过95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而且,江苏连续保持了多年的稳定持续增长,在外部环境剧变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冲击较大,江苏积极应对,在克服危机中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不仅经济没有出现大起大落,而且继续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经济再度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充分说明江苏不仅经济基础好、实力雄厚,而且综合性突出、自我调整能力强,已经形成了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对外开放优势。江苏充分利用地处东部沿海的地缘优势,主动吸收上海的辐射,全面对外开放,构筑了开放型经济规模大、层次高、整体带动性强的显著优势。江苏不仅是外贸大省,更是外资大省,跨国公司云集,外资研发中心星罗密布。2011年,江苏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连续9年位列全国第二,占全国的1/7强;当年全省实际到账外资321亿美元,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1/4左右。外资企业贡献了两成半的固定资产投资、三成的GDP和三成的就业岗位。尤其是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外资的主要投向,其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际吸引外资累计到账125.9亿美元,占全省实到外资总量的11.3%。江苏的对外开放以及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江苏发展的一大特色。
创新能力优势。江苏历来科教资源丰富,人才集中,新兴产业起步较早,近年来又大力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形成了创新发展的新格局。江苏科技成果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名列全国第一。江苏不仅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方面在全国具有独特地位,而且也在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面。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首创苏南模式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到后来的开放型经济引领全国、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以及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都显示出江苏变革体制、解放生产力的巨大活力,体现出激活要素、引导市场力量发展的组织管理能量。
文化繁荣优势。历史上,江苏就是人文荟萃之地、读书礼教之乡,文化底蕴深厚,资源极其丰富,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江苏文化现象和精神特征,是江苏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文明基础,经久不衰。江苏人的刻苦耐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细巧干之精神,都可以从文化层面去解读。近年来,江苏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呈现异常兴旺繁荣的局面,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
二、发挥先导作用的重点
江苏充分发挥先导作用,就是要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上走在全国的前面,先行达到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形成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成为其他地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对于江苏而言,新时期的总目标就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先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围绕这一总目标,江苏应该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先行全国一步,起到示范表率作用。
首先要在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上发挥先导作用。江苏经济基础好、总量大,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条件,但总量大也就意味着调整的难度大、成本高,因而也是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江苏能在全国率先“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这个难题,无疑可以对全国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是贯彻落实与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贡献。对江苏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在于着力促进经济转型和改善产业结构,加大知识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减少对资源耗费和损害环境的依赖。
其次要在提升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上发挥先导作用。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总量与民生幸福并不是一回事,不能直接划等号,高楼大厦多了,物质财富增加了,社会也未见得和谐。当今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着民生幸福感与时代快速发展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与实际现实之间有着诸多的不尽和谐之处。如何更加注重以人文本,改善民生,增进民众幸福,并把这些要求落实到我们发展的终极目标;如何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与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全国各地难以形成统一的模式,但提升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也急需有先导力量,有参照系。
第三要在促进文化繁荣、倡导先进价值观上发挥先导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文明昌盛的基础。没有文化的繁荣,经济的繁荣没有真正的价值。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经济财富迅速扩张,物质文明达到较高程度,另一方面,发展中的文化失落现象十分突出,社会道德文明程度亟待改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严重脱节。尤其是在财富效应面前,社会的价值观、人们的行为准则发生了相当程度的扭曲,不仅使发展出现不协调、不合谐的因素,而且也大大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不仅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倡导先进价值观,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形成更加节约资源、更有效率的发展途径。
第四,要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筑国际竞争力上发挥先导作用。从现在起到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所面对的是充满复杂因素的国际环境,外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交错发展,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成为中国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中国内部地区发展差异显著,条件不一,需要一部分地区率先提高国际化程度,首先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和产业,成为整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基地和核心力量,江苏理应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江苏要在保持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重点构筑国际竞争力,为全国其他地区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做出表率。
第五,要在深化改革、激活生产要素上发挥先导作用。深化改革是中国不断寻求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克难攻坚、亟待突破的关键领域。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从国家的层面讲,改革滞后于发展的矛盾已经充分暴露,由于改革迟缓而制约发展、阻碍发展的情况已经时隐时现,甚至比较严重,社会对重新加快改革的呼声不断加大。同时,中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不能停步,但也不能暴风骤雨、一夜突变,渐进式的改革是中国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改革需要摸索,需要先行者,需要总结经验。江苏有改革先行的历史经验,有稳定发展的基础,有长期实事求是追求发展实效的成功实践,不喜争论,尊重和保护基层首创精神,在这一轮改革发展中,也应积极有为,力争发挥先导作用。
三、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充分发挥江苏的比较优势和先导作用,力争在全国做出科学发展的表率作用,形成显著的示范效应,涉及方方面面,范围广、任务多,但在理念上要特别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一定的发展速度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重要条件;高效的发展质量是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发展意义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江苏发展基础好,率先于全国发展已成为江苏的宝贵经验,能快一点则快一点,这是江苏的发展风格,应当继续坚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尤其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稳中求进,贵在一个“进”字,防止增速的过快下行。另一方面,在寻求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中西部地区迎来加速发展期的新的空间经济格局下,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在讲究发展效益方面先行一步。江苏可以不追求增长速度的“冠军”,但要力求做讲究发展质量的排头兵。
二是扩内需与稳外需的关系。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内需,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实现经济结构重大调整的重要方向,改变我国对外部需求依赖过重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全球化趋势与贸易保护主义交错发展,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开放型经济比重很高的省份,既有扩大内需的任务,更有稳住外需、参与全球分工和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产业的使命。从当前的急迫任务看,江苏需要稳住外需,继续保持开放型经济的优势。从发展趋势上去展望,江苏应当在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主动参与全球分工方面发挥更大的先导作用。江苏既要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更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为国内中西部地区腾出一定的市场空间;江苏既要发展国内优势的产业,塑造国内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更要努力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为国家层面的资源配置优化全局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江苏先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与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历经长期的发展,江苏在处理加强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关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也有一些特色。总的来说,江苏在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整合要素的组织化程度上有较强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公共产品的建设、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城乡、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上,也是对江苏眢情特点的一种把握。在发挥比较优势和先导作用方面,江苏应当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坚持行之有效的做法并注意加以改善。另一方面,江苏也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尤其是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主要由市场去决定生产要素的流向与规模,决定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以及如何去发展。
四是体现示范性与坚持江苏特色的关系。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程度不同,不可能各个地区按一个模式来发展,江苏发展的经验与做法也难以做到各个地方一一复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江苏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际上就是坚持特色发展,由于资源和条件的限制,江苏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保持绝对的优势,但依然可以从省情出发,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在科学发展上起到示范作用。例如,江苏实体经济基础雄厚,优势明显,上海生产要素高度集聚,流量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高,适宜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级城市,各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江苏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巩固和提升实体经济优势,坚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农业以及适宜江苏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把建设金融中心的任务留给上海,一般的城市不宜再提建设国际性金融中心的口号。坚持江苏的特色,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先导作用,就能体现发展上的示范性。
(作者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