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推动苏北全面协调发展

2012-01-01 00:00:00顾为东张萍
群众 2012年5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为加快苏北振兴,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增强了苏北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苏北地区奋发努力,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6年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011年人均GDP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小康建设稳步推进,已有6个县(市、区)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但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原因,苏北地区的经济基础仍较薄弱,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弱,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克难的关键期,全面达小康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快苏北振兴的关键时期。全省全面达小康,关键在苏北,重点在苏北,难点也在苏北。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提升苏北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苏北取得战略性突破的基础上,从流域经济发展的新视野,提出以连云港为龙头,以江苏淮安和安徽蚌埠为双核共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把苏北、皖北境内淮河流域建设成科技型、外向型和生态型的健康生态经济长廊,将苏北的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东陇海线、淮安中心城市等几大战略进行叠加,从更高层次上进行战略全面升华,提高这三大战略的综合利用效率。
  一、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新思路
  1、从淮河的整治到淮发展的思路转变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经济腹地,涉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和湖北五省,覆盖36个地级市,是东部与中部的连接桥梁、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20世纪以来,1931年、1954年、1963年、1991年、2003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至今这条复杂多灾的河流,每年仍直面洪水的洗礼,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由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新中国60年来淮河水患没有根治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淮河治理思路仍然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仅仅把淮河作为一种蓄洪、排洪的通道,每年需国家和地方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而未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本文拟从困扰淮河50年的治理难题入手,研究解决如何把淮河变成一条造福于两岸人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
  2、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区域战略作用
  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一可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开辟一个广袤的支撑腹地,实现沿海港口和腹地经济的双赢发展;二可通过公、铁、水、空、管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将推动淮安中心城市迅速崛起,为我省苏北腹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力;三可为皖江城市带开辟一个全球化发展的出海通道,通过淮河生态经济走廊连通江苏沿海港口与淮河、灌河两岸,打造两岸物流产业、商贸、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聚集高地,发展成为盘活区域流通、激发经济新活力的“出海口”,促进两岸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3、对目前长三角区域空间战略的补充作用
  2009、2010年,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和安徽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举办了多次沿海经济带的系列专题招商会,每年协议引进资金超过5000亿元。由于沿海经济带历史上长期是全省经济的“洼地”,产业基础薄弱,加工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形成对引进资金的“消化不良”。而安徽皖江城市群的发展特色一直是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其中,制造业的50%、汽车零部件和白色家电的70%、引进省外资金的70%均来自于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从战略实施目标来看,两大国家战略成功对接,互相融合,将极大促进流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两大战略对接所面临的现实問题是,需要在两大战略覆盖区域之间,即淮河流域,建立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从空间与时间上缩短东中部距离,为区域融合发展创造便利条件。经过研究,以淮安和蚌埠为双核,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能够有效推进两大战略对接,促进东中部协调发展。构建以淮安和蚌埠为双核的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发展模式。
  二、开创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新模式
  “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就是要将沿淮河多市的得天独厚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沿运河地区建立若干国际性二类港口,形成一个新型工业化产业带,发展一个新兴城市群。
  1、构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发展新模式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从流域经济构建淮安+蚌埠双核发展模式,打造淮河流域黄金走廊,有效推进江苏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和皖江城市带国家战略顺利接轨,为江苏沿海、皖北乃至整个“泛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新动力。淮河经济走廊建设重点是“两点一线”,两点即淮安和蚌埠两个中心城市,一线即淮河黄金走廊。
  2、建设“淮安+蚌埠”两个中心城市
  淮安市正在积极实施“借港出海”战略,主要有“北-中-南”三条入海路线:即从辖区北部经盐河至连云港入海;辖区中部经灌溉总渠至各沿海港口入海;辖区南部经入江水道进入长江沿岸港口进而由长江入海。努力实现“海河联运”、“海港内移”,在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和苏北地区整体纳入长三角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淮安市作为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以及“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3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必将发挥更大的经济节点和辐射带动作用。
  蚌埠市是沿淮和皖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加工、商贸、科技中心城市,对皖北地区快速崛起以及安徽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皖江城市带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蚌埠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作为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龙头、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以及联系皖江城市带与皖北广大区域的桥梁和枢纽,蚌埠将凭借其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延伸皖江城市带战略对皖北地区的辐射能力。同时,随着安徽向东靠拢,拥抱大海,积极融入“泛长三角”,蚌埠也将是安徽与江苏衔接的重要节点。
  3、重点工程
  打造淮河黄金走廊,一是建设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走廊。首先发挥内河航道比较优势,连通江苏出海通道。建议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三级航道升级工程和灌河开放工程。其次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建设内河集装箱国际港,把上海港、连云港、大丰港、洋口港等港口功能“拿到”淮安、灌南、阜宁、宝应、洪泽和安徽的蚌埠、天长、淮南等地,成为直接出口的二类口岸国际港。再次由盐城大丰港向东,建设“新东陇海铁路线”;最后构建空港经济圈,发展面向全球的“泛长三角”北翼空港经济中心。二是建设淮河流域产业一体化走廊。依托产业转移和高新技术发展,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推进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三是实现淮河流域经济板块深度融合。将淮河流域“板块经济”整合为一体化的“经济板块”,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进空间结构优化,逐步形成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圈。
  三、推进苏北全面协调发展的新纽带
  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成为苏北三大战略的升华,是苏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引擎”,要以市场机制为纽带,以连云港、淮安、盐城、蚌埠等城市为中心,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轴线,按照内河航道、港口群、产业带和城市群四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模式展开,实施联动开发、资源整合、联合营销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一是为苏北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平台。建设淮河生态走廊为苏北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平台。依据生态走廊提供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可带动工业、旅游、房地产及其它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融入大淮安、大交通、大旅游格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淮河经济走廊加快发展徐州先进装备建造、连云港新医药新材料、盐城汽车、淮安电子信息、宿迁轻纺食品等特色产业。促进形成产业对接、功能互补、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特色突出的工业发展区域,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构建我国东部地区首个非石油烯烃产业集群,以煤电盐一体化为基本标志,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目的的开发规划,形成淮安非石油烯烃路径的发展模式,通过构建“五大产业链条”将淮安等地打造成江苏重要的盐煤化工生产基地,将其打造成我国东中部地区一流的煤盐化工基地。
  二是推动沿海港口群、产业带和苏北城市群联动发展。实现沿海港口与腹地城市连动发展,构筑港口大交通,打造综合运输网络,进一步提高多式联运效率,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实现港口群供应链一体化。加强各港口与腹地城市之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中心城市与港口之间的互动作用。统筹规划港口群、出口加工区、港城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确立港城之间的主要发展轴线,依托轴线实现产业、功能据点的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空间组织主体之间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生态化建设,加快空间组织主体的职能定位转化,处理好不同产业与不同功能区的空间配置关系。
  三是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大对苏北基础建设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时期将新增高速公路100公里,完成新(改)建干线公路通车里程1500公里。开工建设连盐铁路、郑徐客运专线江苏段、青连铁路,力争建成宿淮、丰沛铁路,加快连云港港等港口建设,拓展苏北机场功能,建成徐州观音机场二期工程,改造连云港白塔埠机场、淮安涟水机场和盐城南洋机场。加快南水北调东线送水、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洪泽湖大堤加固、分淮入沂整治、海堤达标以及城市防洪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苏北现代水利综合保障体系。支持苏北地区电网、天燃气管道建设,完善苏北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四是加快淮河流域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大苏北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淮河流域跨越五省40个地(市),总人口为1.65亿,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22人/km2的4.8倍,人口基数很大,城乡均有大量的劳动力剩余,大批农民工的涌入,势必加重当地的就业压力。另外,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必将造成流出地和流入地的人口结构失调,尤其不利于流出地的产业发展。据统计,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1000多万农民转为城里人,淮河流域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200多万农民转为城里人。城镇化是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转移模式应以就地转移为主,尽量在小城镇实现就地消化,实现淮河流域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加快淮河流域城镇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组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江苏省内淮安、宝应、大丰、宿迁,安徽境内蚌埠、淮南、阜阳、亳州等若干个小城镇,使农村人口以就地转移为主,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城市带,形成“大城市——中小城(镇)——乡村”的两头小中间大的三级城镇化人口格局,是解决淮河流域“三农”問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四、小结
  构建“淮安+蚌埠”双核发展模式,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把淮河变成一条造福于两岸人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这是加快苏北振兴步伐、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从流域经济的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又好又快推进江苏“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这种发展模式可有效推进皖江城市带国家战略和江苏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顺利接轨,为苏北、皖北及整个“泛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新动力,并成为我国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作者单位: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