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有时也能当送药水
一般情况下,医生嘱咐患者不要用茶水送服药物这是对的,主要是考虑茶中的鞣酸与药物有效成分易发生化学反应或茶中咖啡因等成分直接影响药物疗效。但在某些情况下,用茶水送药也有可取之处。如许多抗生素类药物及消火镇痛药,如磺胺类、布洛芬、消炎痛、萘普生等呈弱酸性,与茶水基本不发生化学反应。止泻药鞣酸蛋白更不会和茶叶水发生作用。服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去敏灵、苯海拉明、赛庚啶以及含有抗过敏药物的感冒药物时,多数人白天会感到困倦乏力,不能正常工作。若用茶水送服能不同程度地消除这些不适。
米汤、稀面汤不影响药效
从药效方面考虑,米汤和稀面汤基本不影响药效,而且还能覆盖在舌面,降低对药物苦味的敏感性;其黏稠性也有利带动较大的药片或胶囊下咽。某些没有包糖衣的素片药物如吡哌酸片、盐酸环丙沙星片、乙酰螺旋霉素片、复方新诺明片、盐酸黄连素片等,这些药物包糖衣后不利于体内的崩解和吸收,如果用温水送服味道特别苦,令人难以下咽,如改用米汤或稀面汤送服则可以避免。一些胶囊制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片、多层片(如多酶片)等,需要整片服下,不可分割服用,这时用温开水送服也不易下咽,改用米汤和稀面汤送服则很容易服下。
清热中药最好也用米汤送服。常用的清热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石膏、中成药板蓝根等,性味苦寒,服用不当很可能伤害脾胃。此时,若用米汤送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服用后易导致胃部不适,甚至引起腹痛、泻下,为避免不良反应,用米汤送服较为合适。
米汤汤味香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性味甘平,有益气、养阴、润燥的功能。用米熬粥时,表面浮起一层细腻的黏稠物——“米油”,营养更为丰富,还能健脾胃。
因此,用米汤送服大部分药物,不仅能护胃,还能提高药效。另外,米汤最好是大锅饭中熬出的米汤,并要达到黏稠的程度才有效,米少或者太稀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辨证选用送服成药能提高疗效
黄酒酒性辛温,有温通经络、散风寒、行药势的功效。黄酒与寒性药物同服,可缓解其寒性;与热性药同服,可疏经活络。如用作祛寒除湿、疏经活络时,可用黄酒送服通经活络的活络丸;用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伤科药七厘散、云南白药、跌打丸等,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因黄酒含有16%~20%的酒精,因此禁用黄酒送服安眠药、甲硝唑类药物和头孢类抗生素,以免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常用于送服补气、健脾、利膈、止渴、利尿和滋补性中成药,如用小米汤送服治痢止泻的香连丸、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等。以大米汤送服八珍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
生姜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隐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一般用3~5片(约9~15克)生姜煎水取汤,可用于送服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银翘丸、银翘解毒片、通宣理肺丸等。
因咸味可以引药入肾,所以可适当选用淡盐水(食盐2克溶于200毫升温水中)送服补肾类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
大枣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药解毒。可用大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如人参健脾丸、归脾丸、香砂养胃丸等。 【编辑: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