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杰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园林植保工作实践经验,主要针对厦门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并对厦门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植物;园林绿化;病虫害;原因分析;防治策略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园林植物的生产与养护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植物苗木的病虫害问题也日益突出。厦门作为 “国际花园城市”, 园林绿化需要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一些地方,由于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措施不当,导致其危害越来越严重,影响绿化美化成果的巩固和提高[1]。本文就对厦门园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及防治策略进行了讨论。
2、园林植物的功能
2.1净化空气
园林植物以其巨大的叶面积,茂密的枝干,可过滤、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同时还起到滞留、分散、吸收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气体的作用,从而使空气得到净化。树木的枝叶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尘埃,成片的绿地生长季节最佳减尘率可达61.1%,非生长期为25%左右,所以树木是空气的特殊净化器[2]。
2.2调节气候
2.2.1调节温度
园林绿化植物可以调节气温,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季,树木的枝叶不仅可以遮阳,且能有效地反射太阳辐射热,大大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射,树木通过叶面蒸发,可降低自身温度,提高附近的空气湿度。据测定,城市在炎热的夏季中午,树荫遮盖的街道路面,比无树的地面气温低15℃左右;绿化覆盖率在45%以上的区域,盛夏的气温比其它地区低4℃左右,热岛强度明显降低[3]。
2.2.2调节湿度
园林植物是湿度的调节器,植物通过叶面蒸腾水分,使土地中的大量水分释放到空气中,致使空气的湿度明显增加。据研究,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要形成1kg的干物质,大约需要300~400kg的水。因为树木根部吸收的水分都被蒸发掉,所以森林中空气的湿度比城市内高30%左右。由于树木强大的蒸腾作用,使水分增多,空气湿润,因而绿化区内比非绿化区内湿度高10%~20%[4]。
2.3减弱噪音
现代化城市中的各种噪音,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危及人们的健康。而利用树木的庞大树冠和枝干,则可以吸收和隔离噪音。据测定,在没有树木的高大建筑邻近的街道上,噪音强度比两侧种满树木的街道上高5倍以上[5]。
2.4美化环境
园林植物是城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栽植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后,会变得四季葱绿,植物千姿百态的造型,丰富了环境的空间变化。树木的高低错落,树冠的大小差异,树种的多种多样,打破了建筑物的平面单调并使其变得生动、活泼多样,从而加深了城市环境的空间感和层次感。有的园林植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颜色,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
2.5减少灾害
园林植物的防灾减灾作用,主要体现在防火、防风、护岸上,许多园林树种具有强大的耐火性、有着突出的防火功能。珊瑚树的防火功能十分显著,当它的叶片全部烧焦时,也不会发生火焰。银杏树的防火能力也很强,即使将它的叶片全部烧尽,仍然能萌芽再生。同时防火树种还具有隔热作用,可阻挡火源发出的大部分辐射热,不让它的灼热点燃周围的物体。叶片密集而均匀的柏树可阻挡95%右的辐射热通过,珊瑚树可阻挡83%~93%的辐射热通过,其作用可与避火墙相媲美。
3、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3.1害虫种类多
厦门园林植物种类丰富,生长周期长短不一,立地条件复杂多变,小环境、小气候呈现多样化特征,为各种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1985~~1986年厦门市园林局就对本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做了第一次普查,发现厦门园林植物害虫涉及8目58科231种,病害236种,其中真菌病害212种;2004~~2005年厦门市绿化管理中心对市区道路绿化基本树种病虫害名录进行更新调查,初步统计全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达475种,其中虫害240种,病害235种[6]。随着园林植物种植面积的加大,国际、国内植物交流的频繁,病虫害种类还在不断上升。
3.2受蔬菜、果树病虫害的传播危害
园林植物在近郊区与蔬菜、果树等农作物相连,除园林植物本身特有的害虫外,还有许多来自果树和蔬菜上的病虫害传播为害,有的终生寄生危害,有的则相互转主危害或进行越冬越夏,助长了病虫害发生的趋势。
3.3人为干扰严重
由于城市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人为的干扰使城市绿地系统难以建立起稳定平衡的生态功能,园林植物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抗性下降,导致病虫害易于发生。此外,由于住宅、街道、工厂等建筑群对城市的分割,又进一步削弱了绿地系统的功能互补,致使园林植物上发生的病虫害远多于农林作物上的。
3.4化学防治受限制
城市园林植物多处于城市或人口稠密区附近,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注意人、环境、天敌和动植物的安全;此外,由于城市绿地点多线长,树木一般高大,而城市人口集中、交通繁忙,也不宜过多采用化学防治方法。
3.5“热岛效应”的影响
由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园林生态系统比农林生态系统气温高、空气干燥、常年处于无风或微风的状态,这不仅会影响害虫的生长速度,也足可以改变害虫和病原菌的生活周期。同时,城市中的大气、水体、土壤等都被严重污染,对病虫害及其天敌也有影响。如二氧化硫和氟化氢对蚜虫、介壳虫和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繁殖有刺激增强作用。
4、园林植物病虫害主要防治策略
4.1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害侵入是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城市的建设与改革开放使城市的人口更加密集,人流、物流频繁,旅游业日益兴旺,商品贸易欣欣向荣,这为园林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如蚜类、潜叶蝇类等害虫均容易随苗木、接穗和木材得到传播,芒果瘿蚊、松材线虫病、刺桐姬小蜂、海枣红棕象甲、椰心叶甲等即是近年来侵入厦门的新病虫害。因此,在城市园林植物苗木及其它材料引种调运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检疫,严禁将危险性病虫害传入或传出,对已经传入的要及时封锁,就地消灭。
4.2选育抗病虫品种
结合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用抗病虫的园林植物品种。如针对城市行道树种类单一,容易发生病虫危害的特点,选用抗病虫的品种,如洋紫荆、橡胶榕、桃花心木等在厦门地区较少受病虫害侵染的植物品种,并在育苗、出苗时严把病虫关,这是防治园林害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同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4.3园艺防治法
合理种植,科学养护管理,在城市绿化设计时,从城市生态系统总体出发,依据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及发展的生境要求,抓住影响害虫数量消长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科学种植、养护、管理等技术措施,营造出有利于园林植物和天敌生物,不利于病虫害孽生繁衍的生态条件,提高园林植物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达到预防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春季修剪病虫枝叶,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传播蔓延;针对美人蕉斜纹夜蛾,冬季进行清园卫生,扫除越冬的虫蛹,减少来年的越冬虫口基数。
4.4推广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根据自然界存在的种间斗争,利用有益生物来防治有害生物。它能大量消灭害虫,且对人、畜、植物安全,不伤天敌,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的再生猖撅和产生抗性,可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如利用蚜小蜂防治菩提扁粉虱、苏云金杆菌防治灰白蚕蛾,保护灰喜鹊以捕食马尾松毛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