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
摘要: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简称PHC管桩)以其单桩承载力高、成本低、施工速度快等优点而迅速在全国各地得到使用和推广。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PHC管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实施过程,并对基坑支护进行了水平位移及沉降与隆起监测。
关键词:深基抗支护;PHC管桩;变行监测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工程在支护过程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安全适用、经济效益高、工期短且环保的支护方式。 PHC管桩属于部分挤土桩,在沉桩过程中会对周围土体产生挤土效应。这与传统的基坑支护桩有所区别,因为传统的基坑支护桩如人工挖孔桩、沉管灌注桩等都是非挤土桩,在沉桩过程中不会对周围土体产生挤土效应。PHC管桩的挤土效应使桩周土体压缩,随着基坑的逐步开挖,开挖侧土体的应力得到释放,从而引起基坑变形和桩体内力增大。PHC管桩以其单桩承载力高、成本低、施工速度快等优点而迅速在
全国各地得到使用和推广。下文结合工程实例探讨PHC管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1.工程概况
该项目工程用地面积约55000平方米,室外标高接近海岸线,场地平坦、开阔,所处地貌部位为滨海台地平原近海区,浅表地层以海陆交互相沉积物为主,场地地面总体平坦,局部起伏,后经人工填土,现场地基本平整。项目为14栋9-32层住宅按点式围合布置,场地周边道路标高(绝对)为4.00米,基坑深度为7.45米。
2.场地地质条件
2.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基坑影响深度范围内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
(1)、人工填土层:主要以砾质粘土为主,混花岗岩块石,砼块、砖块、局部混生活垃圾等回填而成,湿、未自重固结,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匀,层厚1.0~5.80米,平均厚度2.8米。
(2)、淤泥层:饱和,流~软塑状态,全场地均有分布。标贯击数平均0.9击,层厚3.80~7.50米,平均层厚5.9米。
(3)、粉质粘土:湿,可~硬塑状态,全场地均有分布。层厚2.0~7.6m,平均层厚4.84米,标贯平均8击。
(4)、淤泥质粉细砂、淤泥质粘土:饱和、松散,淤泥质土,土质不均匀,该层在场地内呈透镜体分布,仅在局部孔分布。层厚0.60~4.80米,平均厚度为1.8米。标贯平均3.1击。
(5)、砾砂:饱和,中密~密实,成分为石英。层厚1.1~6.7米,平均层厚4.01米。标贯平均13.0击。
工程地质参数如下:
基坑底附近土层刚好是淤泥层,土质条件相对较差,对基坑的安全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
2.2.勘察钻探期间测得钻孔混合稳定水位埋深1.2~1.6m,砾砂层是主要的含水层。上部淤泥质土和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从水质分析结果分析,场地地下水补给以接受大气降水及场地外地下水为主,亦与海水有关,水量丰富。
3.基坑支护设计
3.1基坑支护形式
根据现场条件,考虑车位的数量,地下室基本沿建筑红线满铺建造,因此基坑壁与地下室外墙的距离位置非常靠近,只能留出管桩施工操作面,大约为2米。本基坑工程的周边条件相对简单,在围墙内有一定的放坡空间,本工程实际开挖7.45m,下部采用预应力管桩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坡脚,上部采用直接放坡,采用预应力锚索支护,整个基坑采用水泥搅拌桩止水,坑内设置明沟和集水坑排水。具体见下图:
式中 :A—环形截面面积;
Ap—全部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py、fpy—预应力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r1、r2—环形截面的内、外半径;
rp—纵向预应力钢筋重心所在圆周的半径;
σp0—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预应力钢筋应力
σ—受压区混凝土截面面积与全截面面积的比值;
αt—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当σ>2/3时,取αt=0。
经计算,M=278.7kN·m>273.94kN·m,满足要求。
(2)整体稳定验算
算方法:瑞典条分法
应力状态:总应力法
条分法中的土条宽度: 0.40m
(3)滑裂面数据
整体稳定安全系数 Ks = 1.972
圆弧半径(m) R = 17.119
圆心坐标X(m) X = -0.445
圆心坐标Y(m) Y = 9.037
(4)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抗倾覆安全系数:
Mp——被动土压力及支点力对桩底的弯矩, 对于内支撑支点力由内支撑抗压力决定;对于锚杆或锚索,支点力为锚杆或锚索的锚固力和抗拉力的较小值。
4.基坑工程施工
4.1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要求
(1)由于场地内软土层较厚,容易发生桩身倾斜,管桩施工中应严格保证管桩的垂直度。桩位允许偏差位水平方向50mm,垂直度偏差不超过0.5%;
(2)锤击法沉桩:施工时要严格遵守 “重锤轻击”的原则;若发生桩较难打入的情况时,不可一味加大锤落距,要采用较轻锤击,较重锤击交替进行和重锤轻击的打法;
(3)截桩采用锯桩器,严禁横向敲击截桩或强行扳拉截桩;
(4)为保证桩身的完整性,桩身采用单节桩,不允许有接头。
(5)地面有明显的隆起或邻桩上浮、位移过大等现象时,在相应地段暂停施工一段时间,以有利于土中超孔隙水压力消散。
(6)预应力管桩成桩时有明显的挤土效应。打桩的强烈扰动会造成桩周土出现重塑区,对于打入桩,重塑区范围离桩表面约为0.5D(D为桩直径),管桩作为支护桩时,为密排线状排列,桩间间隔一般为20~30cm,打桩时土体以向基坑内外两侧位移为主,在桩轴线内外一倍桩径范围土体扰动强烈,随着距离增加土体扰动逐渐减少,其影响的范围也与土层的强度有关,土层强度越低影响范围越大。管桩施工时可考虑不使用桩尖,可大大减小桩的挤土效应。
5、基坑变形监测
(1)基坑顶和临近建筑物进行沉降、位移监测,帷幕外侧设置地下水位观测点。并根据本工程特点,必要时设置临近的管线设沉降监测点。
(2)监测工作由专业人员进行,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施工方和设计人员,以便及时采取对策。基坑监测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实施。
(3)监测频率为:土方开挖期间每3天监测1次,开挖至坑底后每周监测一次,地下室底板完成后每2周监测一次,直至土方回填。若出现异常情况,应适当加大监测频率。
(4)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允许值为35mm(0.0040h),预警值为25mm;地面沉降监测点允许值40mm,预警值为30mm。
(5)目前,本基坑工程已顺利回填,在施工过程中监测到支护桩的最大位移为22.3mm,地面最大沉降值为19.6mm。
6、总结
(1)使用PHC桩在一定条件下作为基坑支护桩是可行的,而且在施工速度和工程投资上均能达到很好的效益。
(2)因管桩的抗弯承载能力较差,可与锚索综合运用以减少桩身弯矩。
(3)在基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或设计的要求进行基坑检测。
(4)在成桩质量和桩嵌固长度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可不使用桩尖,以减小桩的挤土效应。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