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雕塑学习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2011-12-31 06:51李曼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雕塑创造力美育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广迫在眉睫,作为素质教育实施手段之一的艺术审美教

育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借助艺术美育中雕塑的学习来谈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

的一点体会,以供大家共同探讨、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创造力创造理念

在整个审美教育中,艺术的审美教育占据着十分

突出的地位。雕塑则是最具视觉直观性的一种美术艺术

教育,美术教育教学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而雕塑则是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形

式。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我很注重利用雕塑课的

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首先,利用对雕塑理论知识的了解学习来培养学

生的艺术创造力。

雕塑是用固体材料制作的占有三维空间的立体的

艺术品,它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圆雕与浮雕。可

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手法与形式多种多样,有写实的、

也有装饰的,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有户内的、也有

户外的,有架上的、也有大型城雕,有固定的、有活动的,

有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的,

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静物等。材质上更是多彩多

姿. 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纸张、橡胶、植物等。

了解雕塑的基本理论知识首先让学生产生一种立体的三

维空间概念,形成一种多元化多角度的空间创造思维形

式,创造想象力得到无限制发挥。

培养艺术创造力是艺术课程教学的最高要求,虽

然普通中学的艺术教育并不要求培养有创造力的专门艺

术人才,但是在艺术课程的教学中提出这一要求,则是

为艺术美育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事实上,在中学美育

中对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培育中就以经包含着创造力的培

养。因为“学习艺术理论知识、欣赏艺术作品的经验影

响到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发展。艺术作品是复杂的、独一

无二的现象,能导致思维的多样性和深刻化,使感觉以

及用文字或其他形式表现感觉的能力得到发展。对语言

特别是对艺术语言的感觉以及幻想、想象力都会得到发

展,创造性的对待生活的能力、用这种或那种艺术材料

表现自己的思维、感受和心绪的能力也会提高。”①

这也就是说,通过雕塑审美教育实践,不但可以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各种感受能力得到发展,而且通

过创造性地对待生活的能力开拓,各种雕塑材料的掌握

和运用,以及随着这方面经验的日积月累,必将使学生

在创造力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其次,通过欣赏雕塑作品,引发艺术兴趣,激发

创造热情,培养艺术创造力。

通过欣赏著名雕塑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

和发展他们潜在的审美需要,激发学生表现美和创造

美的艺术创造热情。例如:欣赏我国古代石窟雕塑中

的高浮雕可有一种对比强烈突出的视觉效果,浅浮雕

给人一定的体量感和起浮感,线刻以光代笔,其微妙

的起伏变化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美感。欣赏法国近代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的《思》,当我们看着这正沉浸在

沉思中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时,就会被这块粗糙的

石头上仅有头部的美丽女性所吸引,会随着她的沉思

冥想而驰骋自己的想象。而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

出雕塑家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又

给我们以另一种精神和美的感受,作者赋予这一西方

作者简介:李曼 ,女,(7976.9-----),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工作于长安区第十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曾任学校教研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政教处领导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电子课件获区、市、省级一、二等奖,

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区优秀辅导员,区先进文明青年,市人大代表侯选人等荣誉称号。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77•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0 月25 日

美术传统题材以新的生命,我们看到的是少年英雄大

卫正准备战斗的极富英雄气慨的青年` 巨人形象,完

美的人体造型和雄健有力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使我

们进一步领略到这一世界杰作的艺术魅力。而欣赏《维

纳斯》又会领悟到一种体态万方、庄重典雅的美感体验。

所有这些雕塑都来源于平常生活中一个思考的神态,

一位英雄少年的形象、一个美丽典雅的人体,但却给

学生一种震憾心灵的美感体验,使他们从中懂得艺术

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哲理,从而引发他们潜在的艺

术兴趣,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热情。

培养艺术兴趣,是培养艺术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当学生对艺术发生浓厚兴趣,以积极主动参与的热

情态度去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感受才会深刻,体验和

想象才会丰富活跃,并且变的富有创造性。②

例如七年级美术第一册第四课中选编的几个泥塑

作品,对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就有很大的作用,其中,

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陶塑“击鼓说唱俑”就极具

代表性,教育学生可以从欣赏其表情来领悟人丰富的表

情变化,从模仿哭脸和笑脸、忧愁脸和发怒脸来调动学

习兴趣,仔细观察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五官的细微变化

激发表现创造热情,寻找创造灵感。用泥塑人头像来表

达人的各种表情,体验创造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

欣赏高中美术中的世界雕塑经典作品《维纳斯》

更能说明这一点,《维纳斯》是希腊时期的作品,是美

与爱之女神,她体现着女性的温柔、美丽和永恒的青春,

她既貌美婀娜、体态万方、又庄重典雅,无论从那个角

度看都有其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她那安详自信的眼神

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她

丰腴饱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了内在的教养和

美德。乌斯宾斯基的小说《舒展》生动的描述了一位教

师在观赏了维纳斯雕像后自我心灵的一段剖白:当他平

生第一次瞥见维纳斯雕像时,这位乡村教师的心灵不由

自主地掀起了剧烈的震撼,他强烈的意识到自我生命的

贫乏,精神的干涸与枯竭,从而体验到人的真正生命以

及由此所带来的巨大欢乐,也正是这座奇迹般的雕像,

使他舒展开了被现代生活揉皱了的灵魂,并给予他这种

灵魂舒展开来的无限欢乐,从而他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

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为生活创造美

所以,雕塑这种借助于他人解剖自我,又把自我

当作对象来审视的自我意识功能,无疑是促使人在对自

身的关照、反思中心灵境界产生飞跃的重要精神阶梯,

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教育教学•

也是人以极大热情兴趣进行创造的精神动力。黑格尔在

关于对艺术的哲学表述中一再重申:“艺术的真正职责

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的最高旨趣,并以极大兴趣去创

造”。③

再次,在雕塑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艺术创造力。

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代表人物杜威

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或经验改造,”④主张把课

堂变成学生活动、操作、体验、创造的乐园,把美术教

育作为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工具。著名艺术教育者、艺术

理论家、评论家里德认为:“艺术教育的目是促使学生

自发创造力与人格自然成长”。⑤ 这些观点都达到了共

识,即学生的创造力在艺术教育课堂上通过直观的接触

制作作品而逐渐得到发展。

在雕塑创作中学生会获得视觉直观可视性,感觉

触摸立体性的直接亲身经验体验。在利用不同材质制作

圆雕和浮雕的过程中,利用其已具有的创造思维和经验

体验,在创造热情的推动下,形成新的创造理念,推动

其创造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七年级第四课雕塑理论、欣赏了“击

鼓说唱佣”之后,我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勇敢的实

践,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完成第五课的内容“雕塑自己的

形象”的创作。学生们都创作的非常出色,天才般的创

造力得到了空前的表现。

艺术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按

照美的规律创造性的对待生活的能力。而雕塑课程的

教学所担当的美育任务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

力。因此,只要有目的地把握好雕塑课的教育学习,

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最终达到艺术教

育的目的。

参考书目

(1)引自库沙耶夫主编《青少年审美教育》东方

出版社1990

年版。

(2)引自《美育学概论》杜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3)摘自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79

(4)摘自《美育学概论》杜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5)摘自《美育评论》。

(责任编辑郭博)

•78•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雕塑创造力美育
巨型雕塑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的破烂雕塑
激发你的创造力
写实雕塑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