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理念的传承与创新由和平到和谐

2011-12-31 06:51郭秀清杨学慧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和平共处外交和平

郭秀清 杨学慧

摘要:一个国家的外交理念和战略不但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影响和塑造何种性质的国际关系

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自身实力的提高,中国外交理念和战略实现了由和平向

和谐的重大转变。和谐世界理念不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指导,而且为建设体现时代要求、顺应历

史发展潮流的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新的思想和理论。

关键词:外交理念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

外交理念是指用以指导一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价值

观,其核心是有关处理国家间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准则,

是外交战略和政策的灵魂,是外交实践的指南。 外交

理念集中反映了一国的理想追求,理念必定是饱涵理想

的观念, 任何一个国家, 特别是对于一个有宏伟理想抱

负的大国而言, 在国际事务中, 不仅仅是追求任何一个

理性的国家都在谋求的权力和利益及其按照已经存在的

国际规范循规蹈矩地行事, 而且希望通过自己积极的努

力来塑造国际关系, 从而使国际关系的运行更符合本国

国家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 通过改良现存的国际规范、

运行机制等实现国际社会自身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 也

为人类开创更好的发展道路做出自己的贡献。 改革开

放30 年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先后

确立了“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其中

后者是对前者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外交理念的创新不但

成为推动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力量,而且为

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思想和理论。

一、和平共处——和平发展的思想基础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

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

择。第一代领导人50 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

创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创举,其中饱含

着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重要理念。近年来,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积极倡导世界多极

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引导经济全球

化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提出建设

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不但成为“中国道路”的巨大推

动力量,而且为促进国际关系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理论

和路径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

体根据当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早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规定:

“遵照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及不干涉对方内

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两国关系” ,这是“独立自主”

原则的最早体现。195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政府代

表团时,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

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与

和平共处。特别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政府“求

同存异、和平共处”的政策,更是得到了众多亚非国家

的响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意味着中国与周边

国家关系的调整, 同时也包含着中国与美国等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关系的调整。1956年5 月3 日, 周恩来在国务

院司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讲到国际关系, 不能

简单地说, 社会主义国家什么都好, 非社会主义国家什

么都不好。如果两种制度的国家再搞成铁板两块, 互不

来往, 互相攻击, 那就不是和平共处了, 就会推动战争。”

显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涉及处理与民族国家

之间的关系,而且从深层次上涉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

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国际政治中国

家关系的重大问题。 因此,它超越了当时盛行的“冷战”

思维,是对国际关系的一种新的认识和追求。

在美苏严重对立的冷战时代,世界还极大地受到

战争的威胁,刚刚从二战走出来的中国和大多数国家都

渴望独立与和平。但美苏严重的军事和意识形态对立给世

界和平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严重侵害

作者简介:郭秀清, 女,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基础系, 讲师 法学博士。

杨学慧,男,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法学硕士。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65•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0 月25 日

了其它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中国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国家主权平等,倡导世界各

国无论国家大小、强弱如何和社会制度有多少差异,都应

和平共处。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这种理念已是一种很

高的理想境界。它坚决反对以强凌弱、侵犯别国领土主权

等核心利益的强权政治,对于防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以

及弱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规定了新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

三大价值取向和标尺: 第一,以和平为最高目标;第二,

以平等为基本准则;第三,以互利为基本要求。这五项

原则为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指明了方向,规定

了性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确立

的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经过60 年的发展, 到现在我们

仍然坚持这一基本的理念。

二、和平发展外交战略——五项原则的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中心

任务的转变,中国外交战略开始进行调整,开始逐步从

过去的革命外交向发展外交转变。谋求国家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理念的主题。邓

小平首先提出了“和平与发展”这一对时代主题的判断

, 并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核心价值理念指导对外战

略的调整。认为解决一切内政外交问题,特别是维护世

界和平, 都要靠发展,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

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邓小平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明确提出和

平共处是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稳定国际局势

的基本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

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

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

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而要建立新秩序,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他认为“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起考验的”。在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中, 邓小平认为不干涉内政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

秩序的最基本原则。只有不干涉别国的内政, 不干涉别

国的制度, 才能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充分利用通行的、

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以及有效地保障机制, 实现维护世

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进而促进世界的发

展。在处理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上, 要摒弃社会

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既要考虑自己的长远利益, 也

要尊重对方的利益, 加强战略对话, 积极探索双方共同

利益的切入点。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继续扩大务实合

作, 努力维护他们的正当要求和利益, 绝不采取强加于

人的态度, 绝不干预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要充分

尊重他们的选择。对于周边的国家, 为了不直接影响中

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高教探索•

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对于那些友好的国家要加强双方的

合作关系, 而对那些有矛盾特别是领土争议的国家, 要

平等协商、互谅互让, 和平谈判解决矛盾, 即“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江泽民为核心的

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

展的要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时俱进,

践行并丰富了中国的发展外交理念。他认为:“世界各

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

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这就在新的形势下进

一步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国家间的合

作与交流。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维护世界

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不管国

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

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维护世界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诉求

的目标,促和平、谋发展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愿望。

进入新世纪,一方面,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

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业已成为时代主要潮流,这些

构成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利的国际大环境;但是

另一方面,仍需正视世界范围内日依然存在着诸多阻碍

和影响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因素,中国对外关系中还有

一系列不和谐、不确定因素、甚至是对抗性因素,影响

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在坚持和平发展的

同时,利用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倡导和营造一个有利于

我们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因此,世纪之初,中国领

导人先后明确提出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2004 年

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胡锦涛同志做了题为《中

国的发展 亚洲的机遇》主题演讲,明确指出“中国将

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和平发展”道路的确定,反映了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

战略思维的重要突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第

一,排除了中国会凭借武力或通过战争实现强盛的可能

性。第二,明确指明中国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发

展。第三,阐明了中国将在与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平等互

利的国际合作中谋求自身发展的理念。第四,表明了中

国与各国和平共处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中国要

和平发展必然需要同各国和平相处,同时也需要有一个

和平的国际环境,只有有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睦邻友好

的周边环境,中国才能与世界各国互利合作,才能集中

精力安心于发展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

和平发展思想不仅来源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思想,

而且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和平发展是中国政府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

出国家发展战略。

建国初的和平共处, 具体表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基

•6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0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高教探索•

本原则”, 其中的“和平”在很大意义上是为了巩固新

政权和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新中国是在美苏冷战的政

治形势之下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成为一个严

峻问题。因此, 中国迫切需要建立稳定、和平的外部环

境, 以求在实现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政权, 维

持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相比之下和平发展中的“和平”

就具有更加积极和宽泛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了。“和平”

已不仅仅局限于维护自身的和平与国家安全这一狭义的

层面上, 而是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和平发展的

道路, 一方面表明我国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不是“井水

不犯河水”的“无为而治”, 而是要以和平求发展, 以

发展促和平; 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和平外交思想有了政治

和经济两方面的内容, 对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由过

去单纯地从政治上强调和共处, 到从发展经济来落实和

平发展。

三、和谐世界:和平发展战略的升华和创新

和谐世界理念建立在对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科学

认知基础上,对此,十七大报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当

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

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

的历史潮流……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

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

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和挑战。”以胡锦涛为首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正是在这样

的时代背景下,循序渐进地提出和倡导了建设“和谐世

界”的理念。胡锦涛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

中国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也会考虑别人,中国将始终不渝

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

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

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一如既往

地坚持和平发展,努力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内涵丰富,它要求我们以平

等互利为核心,以民主、和睦、协作、共赢为原则来处

理国际关系。这一外交理念在实践中体现为:和平共处

的国际秩序观—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

国际关系民主化;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观—经济上相互

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均衡、普惠、

共赢方向发展;开放包容的国际文明观—世界上不同的

文明与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

荣进步;互信协作的国际安全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

强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互助协作的国际环保

观—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

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如前外交部副部长王毅所言:

“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

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

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

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

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

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

一脉相承。” 中国外交理念在传承中实现了超越和创新。

首先,“和谐世界”思想是以“和平共处”和和

平发展为基础,它用动态的和谐的实现来取代静态的和

平的维护。构建“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共处”。

“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而言,它不仅要求维

护和平,实现“和平共处”,而且要超越和平,促进和

睦、合作和共同繁荣,这是更高层次的理念。和谐世界

理念的提出, 用持久和平与持久发展取代一般和平与发

展作为目标追求来提升和平发展的层次, 拓展和平发展

的空间, 这一外交理念也是对邓小平和平发展外交思想

的创新。和谐世界思想同样是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

第三代领导集体新的外交思想进一步阐发。

其次,构建“和谐世界”是在对时代主题科学判

断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尽管距离邓小平提出和平与

发展思想已有20 对年了,但是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

的主题。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倡导构建和谐世界,首先

就是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发展的

必然选择。另外,用“和谐世界概括和解释了和平与发

展时代”中国不仅在和平发展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而

且还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与各国在政治上

和谐相处、经途径,任何领域的活动如果没有国际间的

合作,比如反恐、比如应对金融危机,都是不可能济上

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加深互信,即为中

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又与世界各国共同构

建一个和谐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新时代的

主旋律。世界主题不仅包含和平与发展,而且也包括合

作。实现世界的持久繁荣必须依靠国家间的合作,合作

不但是解决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政治、安全问题的主要

路径,而且是实现各国经济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的唯一

取得胜利的。

第三,“和谐世界”理念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

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

力,尊重各国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主张通过政治

对话和外交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主张维护联合国的地位

与作用。“和谐世界”思想是对“和而不同”思想的继

(上转55页)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67•

(上接67页)

承、丰富和发展。胡锦涛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

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

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

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

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

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

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

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

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

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

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

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

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

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

蓄的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充分体现

了开放与包容的精神,是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

平等对话、发展繁荣的行动指南

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

创新,它是从中国的视角出发解读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

系以及世界未来发展走向而形成的理念和思想,它“反

映了中国对新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期待,其目标和观念

超越了西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三种主要

国际秩序范式,成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类共同

意愿的国际秩序新构想和新范式。” 和谐世界理念的

提出既抓住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又高度概括了中国外

交的理想追求与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不仅把关于国际

和平的战略思想建立在博大精深的“和合”哲学基础之

上,而且对和平的目标有了更高的追求,把“和平共处”

发展到“和谐共处”,把“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和平发展”与“互利共赢”有机

结合并作为战略路径,比以往任何国际和平战略理念更

具包容性,更能体现时代进步特征,也涵盖了更多的普

世价值,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在国际关系中弘扬

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这就使和谐世界理念

能够获得外界更多的共识和共鸣,也能够得到国际社会

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责任编辑 张 军)

猜你喜欢
和平共处外交和平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最忆是杭州 何日更重游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博弈·和平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期盼和平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