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在实际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每章节中提炼出核心重点,让学生获取要点,运用产学研的活动形式帮助完成课本中的授课内容。回归课堂时再把提问的题目提出展开,这样的教学模式肯定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尤为显得易学易教。
关键词:运用活动促进专业课深入
对于我们学工科和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开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课是不可少的必修专业课,是对学生最起码的基本要求。我们在上《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这些理论课时,对于一个抽象概念不能向学生陈述清楚时,常常感到讲课激情大跌,一度还会出现恐慌。那么它的结症在哪里?笔者认为有许多之处的因素。其它之处暂且不论,只谈课程的实教问题。在实际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每章节中提炼出核心重点,让学生获取要点,借助产学研活动的形式帮助完成授课任务。在制定这项计划前,要有可行的步骤,有准确的条件,有充分的时间,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章节中难点。如:《机械设计基础》中有平面机构和空间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机构等。把这些难懂的理论知识搬进产学研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现场。目地是培养学生感性认识、优化讲课内容、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非专业能力,这包含了:集体合作能力,专业术语能力,外部沟通能力,自信能力等等综合素质。
把《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内容搬到产学研活动现场,以其为蓝本,针对有关章节的核心点实施分析教学,它既起到互动教学的效果,又能把该章节专业词语、结构技术、运动原理等用现场边讲边做边答的方式来进行,活动现场呈现出学生做老师讲、老师做学生问的融洽场面,有形和无形地以学生为产学研小组活动全过程的主角,专业指导老师是这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从学生具体的特长分工出发,让学生在此活动的实践中,自已找到吸取方式和解释答案。能掌握有关章节的基本概念和重点,从而构建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能量。最终是既能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又能把《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更好地归纳给学生。我们只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即可,对在现场同条件出现的提问,一一记录整理,回归课堂时,再把提问的题目提出展开,这样的教学模式肯定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尤为显得易学易教。学生和教师都会感到轻松自如。扩展、渗透学生对知识要点的吸收能力,从而会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这样推动特色教学,推进了产学研一体化。
教学内容在活动现场的几点要求:
一。设定开放性问题,既通过问题设定,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激起学生的想象,探索,发展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
我们的教育学者普遍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还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高等职教育的典型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活动的实践性就是注重实践教育,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职业能力的必经之路。那么我们在间歇运动中讲到槽轮机构时,在向学生讲授增加经向槽数Z可增加机构运动的平稳性,如图可知,当中心距a一定时,Z越多,槽轮的槽顶高r2(r2=acosπ/z)也越大, 使槽轮尺寸增大,转动时的惯性力矩也增大。可以知道Z>8时,r的变化不很明显等。在讲课中,学生很难想象到实际中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一时出现一片茫然。我们不防把它搬进产学研小组、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之中,把学生分成三组,用Q235扁钢和PVC材料根据事先学生设计的图纸(经老师审核),加工成型。通过学生自己画图设计,车、铣加工,再经自己的装配,就发现Z的槽数与惯性的显现。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好的理性到感性的认识过程,是一个模糊认识到清晰的认识过程,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是一个有用的课堂。在学生的眼里,有用的东西就是:“所学的东西现在就用得上”。比如怎样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创业,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对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还是比较模糊的,但是给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的启发却是清晰的。课堂教学与真实的产学研体验同步进行,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理论知识的距离。
二.针对课堂理论知识具有体系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创设有利于学生接收的开放式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在学生看来,首先都要让学生“听得懂”。所谓“听得懂”是指学生在付出一定努力的情况下听懂了。如果听不懂、学不会,课堂教学中消极的学习行为随处可见。学生都希望学校多开设技能类的课程,或是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这些反映都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学得会”的内在需求。我们的教育是不以研究发现客观规律为主,而是以应用已发现的规律和定理为企业提供直接技术支持为主的教育。基于这一点,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计划中,我们安排72课时。在机械产学研小组的制做中,根据教材为蓝本,编写制做指导书。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为例,我们针对课程章节内容制做各种机械机构教具30多套,其它专业教具100多种。大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热情和教师的授课效果,也增强机械专业兴趣小组的可行性和认同度。教师在课前充分做到活动内容准确性,只针对某个章节的重点内容作提纲引领作用,避免拖沓冗长。比如在齿轮的结构设计中,只告诉学生的几种结构形式:如实体式、辐板式、轮辐式和镶套式。其它结构尺寸让学生自已查表消化完成。反之,难懂的看不下去,易懂的老师已讲过,这样学生没有自学的空间了,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实践课的备课内容要充分,人、机、料、图可靠,时间、组数安排合理,这样的理论与实践不可能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以工学结合、工读交替等方式,通过学而习,习而再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不难实现。
三.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加入趣味性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纳。
教学是否有趣,与教学内容有关。学生对纯粹的知识学习不感兴趣,更多的还是与教学方法有关。学生反映传统的讲授“一点趣味都没有”。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学生学习负担并不重,反而学生为何认为“学习不爽”呢?因为都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愉悦感,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生理与心理的负担。迫于父母为自己读书交了钱的缘故吧!实在坚持不下去,也就放弃了。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企业的要求以及环境因素,我们不妨从五种教学方式入手:a.案例教学,如:我们在陶艺制坯机的设计与制造中,只对传动比、摩擦传动机构、车铣切削进行设计实操; b项目教学;如:我们开展的产学研活动中的外协加工项目,只对零配件工艺制定等作为学习的重点和生产实训,让学生组织管理生产;c,角色教学,如:学生在机床保养中的不怕脏的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得以宏扬,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中推行大三带大二,大二带大一,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的形式,注重传、帮、带;d,分析教学,如:在《机械制造基础》中的铣刀的顺逆铣的现场分析。通过正反的试验结果,对产品实物进行讲授。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
实践教学、课堂教学都要具备:课中有趣,深究专业,课前引趣,导入内容,课后留趣,成就有感,额定量化,轮换操作这些要素。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现代的教育是双向互动的沟通型教育”。产学研活动就是按照这种逻辑而产生的。有趣、有活力的课堂是学生期盼的。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为例,从2007年至2010年,开展三届产学研活动,每届有新东西吸引学生,可见现场教学是有效果的,也是有趣的。用实践课的形式补充完成理论课抽象概念的讲解,必须找准切入点,扎实稳妥,步步推进。笔者以为,推进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的当务之急,不是去争论实用型是什么,也不是想当然地去构建一些什么模式,而应在充分认识它必要性的基础上,在决策者与管理者的支持下,通过专家与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尽快感到现场教学给理论课所带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苗振清 拓宽产学研合作之路,提升特色办学水平[中国高等教育]第7期2011
[2]姚姿如 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 [教育研究]第3期 2011
作者介绍:刘云山。男,52岁,江西省九江市人,专业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教学研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