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位于赣州市西南边陲,国土面积1544平方公里,人口30万,辖5镇9乡131个行政村,是库区县、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十一五”扶贫和移民以来,我扶贫和移民工作结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融入主城区、打造后花园、建设新上犹”发展战略,立足当地资源,扬优成势,创新机制,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倾心扶持茶叶、油茶(以下简称“两茶”)产业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带领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停步、迈大步。
扬优成势,立足资源优势
实现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稳定增收致富,关键是产业发展。我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围绕“三年搭框架,五年打基础,十年成体系”的“两茶”产业发展思路,主攻“两茶”产业、大力开展产业扶贫。
上犹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8.9℃,降雨充沛,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发展“两茶”自然条件优越;种植“两茶”历史悠久,是传统产业,农户生产积极性高,营销网络完善,种植氛围良好;近年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技术力量雄厚;随着人们对饮食、保健要求的提高,拉动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两茶”产业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创新机制,产业扶贫有保障
近年来,上犹县扶贫和移民系统干部职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不断适应新形势对扶贫和移民工作的需要,开拓创新,以“两茶”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机制。
第一,明确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拓展面积和提升品质为重点,培植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创建工程,提升综合效益。
第二,强化领导。成立以县领导为组长的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形成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和部门分别挂点联系乡镇或基地的挂点联系机制;实行计划任务倒排式管理。
第三,培植龙头。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开发“两茶”等方式,成功发展了一批生产基地和种植大户。截止目前,全县有茶场96家,油茶育苗规模以上基地3处,年育苗100万株以上,油茶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油茶80吨。
第四,创新机制。在“两茶”发展实践中,改变以往家庭分散经营的种植模式,创新了机制。一是创立“五统一”机制,即龙头企业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培训;统一生产;统一采摘;统一收购。二是成立产业党小组,建立了学习活动制度。三是创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第五,创建品牌。“上犹绿茶”系列产品各具特色,累获殊荣。其中“梅岭剑绿”、“梅岭毛尖”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金奖、银奖;为世界农业大会特贡茶,APEC(亚太经合组织)大会专用茶;“五指峰银毫”、“云华云片”等名优茶在评比中也有不的表现。
共同富裕,致富路上共迈步
“两茶”产业是一项风险小、见效快、收益长、效益高的富民产业。通过各项有力措施,“两茶”产业扶贫机制带来可喜成果,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仅2010年,上犹县新增茶园面积1.3万亩,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500万元以上,税收228万元,茶农人均增收800元,茶叶平均亩产值达1200元,是水稻种植收益的2倍。新开发油茶林面积3万亩,直接解决山区8000余农民的就业问题,种植区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
“要久富,就要大家一起富。”种植大户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如“犹江绿月”有限公司吸纳周边农户进厂务工,公司常年聘请60多名职工,其中下岗职工16人、残疾人3人、特困户30人,截止2009年累计支付农民工工资150万元。又如“上犹盛发油茶苗木基地”常年聘请40名周边农户务工,周边农户实现了“进厂不进城、家门口打工创业”。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看前方,我们将持之以恒,心无旁鹜,着力发展好、服务好“两茶”主导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民共奔小康致富路。
责任编辑: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