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粹犹江香籽油

2011-12-31 00:00:00吴建平
老区建设 2011年11期


  油茶产业作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解决耕地刚性短缺、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性产业,各地对油茶产业建设的热度和力度可谓方兴未艾。上犹县作为地处江西西南边陲的国定扶贫县,自2009年将油茶产业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以来,短短两年之内,该县在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示范基地项目中排名全省第一,并在全国油茶重点县培训班上作典型经验介绍。上犹县的油茶产业为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绩斐然?笔者带着这一疑惑,对上犹县油茶产业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几点思考。
  
  一、上犹县具有发展油茶产业的两大基础优势
  
  1 自然优势。上犹县是典型的山区、库区县,年平均气温在12.1~18.8℃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区。境内丘陵山地多,水系雨量充沛,红壤、黄红壤深土层分布范围广,森林覆盖率高达79.8%,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空气质量和地面水质常年保持国家I级标准。从自然地理方面分析,上犹县是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油茶林种植的最适宜栽培区之一。
  2 传统优势。上犹县油茶历史极为悠久。据史志记载,上犹自建县以来民间即有种植油茶的习俗,至1979年,全县最高年产茶油达110 9万斤,当时在社溪、安和、寺下、紫阳等乡镇,茶籽树可谓连山亘野、弥望如芥,全县有大小油槽近200座,星罗棋布于大小溪涧旁边,茶油已成为全县主要食用油之一。而且,上犹民间还将油茶作为必备生活用品,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各方面,如用茶油刮痧、治疗疗疮和烫伤、为初生婴儿“洗三朝”,用茶枯取暖和洗衣等等。从习俗传统方面看,上犹县是油茶底蕴极为丰厚的地区之一。
  
  二、上犹县发展油茶产业的操作模式和主要成效
  
  依托区域资源、习俗传统和政策机遇等优势,2009年,上犹县把油茶产业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用工业化理念统筹谋划全县油茶产业大发展,并创新“四抓四促”杠杆效应,巧妙突破节点难点,全县油茶产业呈现出有序开发、规范运行、全面加速的发展态势。
  
  1 抓规划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科学合理
  为使上犹县油茶产业发展更具科学性,县政府制定了《2009—2013年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规划建设上太线沿线乡镇并涵盖紫阳的百里油茶带以及以东山、社溪、寺下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三个十万亩油茶圈,重点打造东山、社溪、黄埠、油石、安和、寺下、紫阳等七大油茶基地。决定从2009年起每年新建高产油茶林3万亩、低改油茶林3万亩,到2013年油茶林面积达40万亩,力争达45万亩、产量突破万吨,整体打造“上犹茶油”知名品牌,全方位、立体化构建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油茶产业布局。
  
  2 抓产业龙头,促进产业规模有序扩张
  该县把基地开发作为突破口,强势推进、高位推动油茶林规模扩张,走以企促农、以点带面新路。一是建基地。创新“五统一分”模式,由乡镇政府和各行政村,根据山地经营现状,采取反租倒包的办法,引导农户将分散山场进行合理流转,实行统一经营,再由企业与农户签订收购或租赁协议。以此模式,该县仅一年时间就成功打造了13个示范性基地,有效带动了全县油茶产业大开发。至今,该县油茶林面积已达27万亩,预计今冬明春完成造林后将突破30万亩。二是扶龙头。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重点扶持了宝生园公司、强旺油茶等加工型龙头企业和众多示范基地,既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又增强了农户信心。三是造精品。参照油茶科技示范园标准,并有机融合油茶种植、深加工和休闲旅游等功能,重点建设了合溪油茶基地、石坑油茶基地等一批大果园式的示范典型,使之成为全市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展示的重要平台。
  
  3 抓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实力综合提升
  自2009年以来,上犹县就把关系油茶产业生存与发展的技术体系、种苗体系、加工体系、市场体系等基础性环节放在重要位置,实行统筹发展、平衡推进。在技术体系方面,积极与省市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油茶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和产学研基地,全面推广优良无性系油茶嫁接苗和“山顶戴帽、山脚穿靴、大穴种植”等良种良法,增加科技含量。在种苗体系方面,严格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和苗木市场准入制度,规划建立2个油茶嫁接育苗基地,统一使用由省林业厅指定的接穗,做到宁缺勿滥。在加工体系方面,已引进3家油茶精深加工企业落户,拟投产建设茶油精深提炼以及皂素、栲胶加工的生产线,积极延伸油茶产业链。在市场体系方面,积极开展油茶企划和市场调研,不断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整体打造“上犹茶油”品牌。目前,已建成“上犹油茶”网,正式启动“上犹茶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上犹茶油作为特色农产品正逐渐为县内外广大消费者所青睐。
  
  4 抓政策保障,促进产业格局快速突破
  自2009年至今,是上犹县油茶产业推进力度最强、工作措施最实、财政投入最大、开发速度最快、发展氛围最浓的一个时期。第一,强化了组织领导。县委书记亲自调研决策油茶产业,并提出“三年搭框架、五年打基础、十年成体系”的战略目标;县长亲自任油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四套班子领导和部门(单位)按“三定”要求各挂点联系1个乡镇或基地。第二,强化了资金扶持。采取“关口前移、主动申报”的办法,按照“核定额度、留足费用、三个不变(管理主体不变、项目内容不变、拨付程序及报帐程序不变)、两个对接(对接思路、对接实施)”的原则,每年整合涉农资金600万元以上用于油茶产业建设。对连片新植50亩以上和补植低改100亩以上的油茶林,无偿提供种苗;对高产油茶林示范基地,另给予200元/亩的补助。第三,强化了宣传造势。中央、省、市、县新闻媒体均大量宣传了上犹油茶,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第四,强化了考核评比。将油茶产业建设列入乡镇年度综合考评内容,实行计划任务倒排式管理。对完成油茶开发任务的乡镇,由县财政分别给予1万元的奖励,对前三名乡镇,再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和l万元的奖励。
  
  三、存在的问题
  
  1 油茶低改难度较大。上犹县共有24万亩低产低效油茶林,零星分布于农户自营的立地条件最好的山场。由于县级财政投入有限,农户自身投入不足,且缺乏农村劳动力,一直未能大面积启动更新造林、整型修剪、高接换冠等高产技术,直接影响全县油茶林质量。目前虽已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示范项目,但仍是杯水车薪。
  2 油茶采摘难题有待破解。油茶籽充分成熟期集中在“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有“前三后七”之说,如果早摘则降低出油率,迟摘则落果多,造成浪费。上犹县目前主要是由农户在“霜降”前后几天,通过油茶籽分成各50%的形式雇请外村或外乡的青壮年劳力用手摘方式采摘,如此不仅集中性地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短缺,而且造成采摘成本高,影响林农积极性。随着油茶规模扩张以及城镇化、农民知识化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今后这一现象将更加突出。因此,关于油茶籽采摘,能否实行专业化队伍,或合作经济组织,或机械化采摘等模式,亟待探讨和试验。
  3 茶油加工技艺和市场成熟度有待探究。据理论分析,茶油全身是宝,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5%以上及天然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E,可提炼获取茶皂素,其剩余物也可广泛用于日用化工、制染、造纸、化学纤维、纺织、农药等领域。但是,由于茶油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茶油规模效应不强,目前国内众多茶油产品仍生存于油料市场的夹缝或边缘,尚未形成市场主流,而且近期一全国知名品牌茶油被查出致癌物质超标,其主要环节出现在浸出工艺上,可见茶油完整体系的建立还任重而道远。上犹县已引进3家油茶精深加工企业,虽暂未正式投产,但对压榨、浸出、萃取等相关工艺仍需加快进行试验,市场风险也需作前期调研。
  
  四、对发展油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本草纲目》记载_“茶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肝血亏损,驱虫、益肠胃、明目”。作为一种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成分的油类,茶油含有特定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和山茶甙,在我国曾历属皇家贡品,其食疗双重功能实际上要优于橄榄油。由国务院批准颁布《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等一系列事实证明,油茶产业正在成为一项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实现“希望在山、潜力在山”的主要着力点。借鉴上犹县发展油茶的几点经验,结合当前几个共性问题,本人认为推进油茶产业建设应坚持做到以下五个同步:
  一是坚持生态立县与产业富县同步。保护生态与发展产业,既存在对立的矛盾关系,又是一个相互统一的共同体。作为经济林木之一的油茶产业,不仅要依托并保护好固有的生态资源,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利用规划,把地方山水和习俗文化融入产业实体,推行山顶戴帽、山腰种茶、山脚穿靴,打好生态牌,又必须因地制宜挖掘培植油茶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兴县、产业富县、实力强县、品牌扬县。
  二是坚持数量增长与质量巩固同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油茶产业,不仅要加快推进资源数量增长,扩大生产规模,形成集聚效应,又要积极调整经营理念,加快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后续管理和集约经营水平,走规模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之路。
  三是坚持企业做强与农民增收同步。发展油茶产业,农民能否致富是根本。在发展模式上,既要培植示范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县域品牌,又要充分发挥协会与合作组织作用,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理事会)+农户”等形式,把油茶产业建成农业发展的支撑载体和农民致富的主要平台。
  四是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引导同步。农业产业之发展,不仅要善于调控节点难题,更要适时搅活市场环节,建立健全政策杠杆和市场引导的内外联结机制。按现有体制,政府既要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强化油茶基础建设和品牌打造,又要有序引导市场竞争,引入社会资本和高端技术投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区域竞争综合实力。
  五是坚持油茶新造与油茶低改同步。在油茶传统地区,分类经营是必由之路。即在大力扶持新造油茶重点基地、树立高产高效示范典型的同时,也要善于突破油茶低改薄弱环节,寻找政策与科技支点,增强油茶传统区域的内生动力,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促进林地产出和农户收入最大化。
  
  责任编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