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贫困地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期间,江西省修水县(2001年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认真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基础先行、产业为主、民生为重,能力至上”的思路,突出重点,整合力量,强化责任,不断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全县贫困人口比2001年减少8.1万人,年均减少0.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1年增加1559元,年均增加173.2元。扶贫开发让贫困群众过上了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不少贫困群众说“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三件事:一是联产承包,二是税费改革,三是扶贫开发”,称赞“扶贫开发,党恩浩荡”。回顾十年的扶贫实践,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扶贫开发的重点,整体推进,把力使在发展上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农民文化素质低,收入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因素。在扶贫工作中,我们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人手,集中力量,多方投入,确保重点,整体推进。
1 立足群众生产所需,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扶到关键处。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是农村贫困群众的众望所归。我们结合整村推进工作,将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作为工作重点。在190个扶贫重点村(其中“十五”42个,“十一五”148个)共修建村级公路203条870公里,桥梁125座3250延米,解决了近26万人的行路难问题。修复河堤12000米,新修水渠55000米,拦水堰116处,保护农田4000亩,解决了11300亩水田的灌溉问题。建饮水工程287处,解决了5.25万人饮水困难。新建学校46所18400平方米,解决了5000人上学难的问题。
2 立足群众生存所盼,实施移民搬迁,扶贫扶到急需处。我县农村有不少群众还居住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山区。从2003年开始,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整体搬迁,多样安置;政策支持,自建家园”的原则,瞄准对象,严格程序,扎实稳妥地推进深山移民搬迁。全县共搬迁了1132个自然村,已完成了12个行政村以及程坊乡的整体搬迁。建立集中安置小区221个,安置山区群众10913户53212人,基本实现“搬迁一个山头,建设一处新村”的目标。如程坊乡原有6个行政村,农户4502人,已搬迁4225人,仅剩下居住在集镇的281人。2010年元月,省民政厅已批复撤销程坊乡建制,标志着“程坊乡”已退出历史舞台。
3 立足群众发展所求,实施产业开发,扶贫扶到点子上。贫困村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乏力,增收缓慢。我们通过扶贫贷款贴息、互助资金、连片开发等措施,优化基地布局,扶持农户生产,培植中介组织,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扶贫。全县新扩产业基地21.4万亩,蚕桑、茶叶、林果、畜牧等四大农业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扶持了一家、绿冬、振泰等4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138个,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产业化扶贫经营模式。全县有14500名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化扶贫解决了温饱,43000名低收入农民依靠产业化扶贫脱贫致富,5200名农民转移安置到龙头企业就业,
4 立足扶贫先扶智,实施科技培训,扶贫扶到根本上。素质低是收入低的原因,收入低是素质低的结果。为此,我们将科技培训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始终。全县共举办各类扶贫培训班146期近34500人次,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达18105人次,转移就业率92%,仅向本县工业园输出劳务就达3220人,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使贫困劳动力从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起到了“一人参训就业,全家脱贫致富”的良好效果。从2009年开始,与深圳高级技工学校合作,探索了跨地区联合办学的新路子。
二、主攻扶贫开发的热点,整合资源,把钱花在刀刃上
资金不足是困扰扶贫开发的最大障碍。我们坚持多元投入、强力整合、高效使用,有效破解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全县共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9.53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5亿元、以工代赈资金1.0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3.0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93亿元),引导群众自筹资金6.23亿元。
1 精打细算,科学使用财政扶贫资金。为把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确保发挥最大效率,我们在资金的管理上,严格执行“专户储存、封闭运行、分批拨付、跟踪审计”制度和资金报账制度,做到了项目实施的事前预算、全程监督和事后审计,确保扶贫开发资金专款专用。
2 加大力度,提高县级财政投入水平。我们在县级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其他开支,全力保证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如每年财政预算安排扶贫工作经费、村级公路、农村沼气、茶叶产业、蚕桑产业各100万元,并足额配匹扶贫配套资金。2010年年初在上级移民扶贫资金没有到位的时候,县财政先行垫出300万元资金,使当年25个移民点的建设项目在4月初全部启动实施。
3 真帮实扶,争取上级帮扶部门支持。“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有1个中央单位、9个省直单位和117个市直单位到我县开展帮扶工作,我县主动衔接,跟踪协调,热情服务。共争取上级单位投入帮扶资金达2650多万元。
4 建立机制,整合县直部门支农资金。根据“资源整合,县为平台;来年项目,头年研究;领导协调,部门上报”的工作方法,探索出了“党委政府出点子、扶贫部门列单子、成员单位拿票子”的工作机制,共整合县直部门有关项目资金1.38亿元,集中力量解决重点村和移民点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
5 优化环境,千方百计积极争资引资。我县坚持苦干实干,以干促变,用扎实工作赢得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如2010年,除争取国家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等重大扶贫项目落户修水外,还争取香港嘉里集团在修水建立扶贫基地,每年投资1000万元实行长达15年的跟踪扶贫。正是通过整合扶贫资源,重点村和移民点的建设项目资金落到了实处,扶贫项目建设的水平才得到了迅速提高。
三、明确扶贫开发的难点,落实责任,把心聚在干事上
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既要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一个新的飞跃,又要防止违背群众意愿、搞形象工程、增加农民负担,真正把心用在干事创业上。为此,我们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1 抓领导,在组织保障上下功夫。修水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农村全局的中心工作,切实担负起“县抓落实”的责任。一是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将扶贫开发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签订责任状,设立扶贫开发奖项。从2009年开始,还将扶贫开发作为县委督办的15项重点工作来抓,县委督查室每10天深入到全县重点村和移民点了解情况,及时向县委领导汇报。县委书记黄斌每年20多次到重点村和移民点调研。县长王丰鹏多次表示:“即使县级财力再困难,也要确保扶贫配套经费”。二是强化扶贫部门职能。2001年,县委将县扶贫办由事业单位转为行政单位,由县直工作部门转为县政府组成部门。2010年8月份,又将扶贫办和移民办合并组建扶贫和移民办,强化了扶贫职能,深得群众好评。2011年3月,修水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被修水县人大常委会授予“人民满意单位”称号。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共举办重点村支书培训班23期,选派了112名优秀后备干部到重点村任职,重点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增添了活力。全县有32个重点村被评为先进村,5个重点村支书被评为十佳村支书,8名村支书转为国家正式编制干部。
2 抓教育,在群众积极性上下功夫。我们及时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教训,适时改进教育农民的方式和方法,调动广大农民投身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组织贫困户向专业户学习。白桥乡组织贫困户向药材大户学习、征村乡组织贫困户向桑蚕大户学习、黄港等乡镇组织贫困户向养猪大户学习,让农民眼见为实,用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极大地刺激了贫困户想致富、盼致富、思致富的积极性。二是组织重点村干部到先进村学习。何市镇下田铺村是“十一五”第一批整村推进典型村,在各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身边的典型,组织增补重点村的部分村支书到下田浦村参观学习。听取下田浦村农民“自力更生谋发展,艰苦创业奔富路”的先进事迹,使参观学习者受到较为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为增补重点村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是组织贫困户参与项目管理。扶贫开发的受益主体是贫困农民。因此,广大农民盼望和关注扶贫,其参与议事、决事和管事的积极性十分高。针对这一实际,我们把组建村民理事会(议事会)作为整村推进的一项工作重点,让村民自己管理扶贫开发事务,围绕农民最关心的重点项目搞好“一事一议”,把广大农民议事、决事、管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党恩深似海,民心永不忘;人生善为美,扶贫见大爱。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90周年,为顺应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责任编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