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有利于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有利于缩小贫困差距、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找到破解提升农民收入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各级各部门要抓好这项工作。思想观念转变是先导,有些人吃饱了就不思进取,要克服“小富即安”思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基础,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很重要;增强造血功能是重点,今年选100个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就是造血,就是扶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没有产业发展是脆弱的,是不稳定的,也是不持久的,只有产业发展才能持续增收;提升人的素质是根本,人的素质不提升,始终是落后的;好的村班子是保障。
近期我们要开展的工作,是大家根据各自的角色,搞好配合、搞好对接,搞好“四个一”:一是有一个好的规划,二是配好一个班子,三是选好一个产业,四是近期推进几个项目。
今年和当前的工作做好了,就为下步的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要做好“十二五”的扶贫工作,还必须做好“四个转变”。
一、在扶贫目标上要由解决温饱向富民发家转变
一是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二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差距扩大的趋势。
“十二五”是实现十年纲要目标打基础的关键五年,就我市而言,“十二五”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两个重点。一个中心就是抓好100个扶贫村的整村推进工作,确保扶贫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逐步建立覆盖全体低收入贫网农户的扶贫工作机制。两个重点,一是扶贫,扶贫开发,扶贫是基础,开发是根本。扶贫就是要改善生存条件、生产条件和发展条件,帮助扶贫对象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二是开发,开发就是要发展脱贫产业,创造致富机会,帮助扶贫对象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
二、在扶贫方式上要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一是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土地、林木、水面、特色农产品等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扶贫村实行“村企对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不断挖掘农业内部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以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要重视人力资源,特别是贫困农民自我脱贫致富能力的开发。以农民技能素质的提高,来促进农业生产、致富项目的发展。要继续依托“雨露计划”等平台,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要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广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努力做到培训一个、转移一个,转移一个、脱贫一家,使培训收到实效,让贫困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政府主导为主与社会广泛参与并重。政府要在扶贫开发_丁作中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在组织上进一步强化领导作用,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将扶贫开发工作真正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来抓,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搭建各级政府、社会力量与贫困农民“三位一体”的帮扶格局,切实增强扶贫村的“造血”功能。
三是实施整村推进与城乡统筹发展并重。要抓住我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地区的有利机遇,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工作来抓,以新农村建设为有力抓手,将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村庄整治、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培育村组主导产业,作为促进村级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真正实现扶贫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开发重点上要由分散单一向综合推进转变
一是要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这一基础问题。基础设施是扶贫开发的基础,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确定的100个重点扶贫村,大多数都是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差、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村。我们要下大力气做好道路、水电、通讯、学校、卫生所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切实做好贫困地区水库、小型灌溉渠道、泵站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二是要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环境面貌落后这一突出问题。生存环境的贫困是贫困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脏、乱、差”也是农民迫切希望得到改观的民生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城市形象,更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高度重视扶贫村环境整治工作,要以“一大四小”、农村清洁工程、国省道沿线环境整治等为抓手,在抓好乡镇等面上环境整治的同时,要针对贫困地区长期积聚的卫生死角、面源污染、卫生陋习等问题,认真落实全市环境整治各项政策措施,开展集中整治,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奖惩制度,使扶贫村环境得到全面改观,全市农村环境面貌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要切实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滞后这一核心问题。产业的发展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电是核心环节。要解决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坚持做好。第一,要因地制宜。主导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扶贫村的实际,将传统产业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相结合,实现培植壮大。第二,抓典型示范。继续抓好产业示范建设,认真总结“十一五”经验,切实抓出成效。第三,要狠抓龙头。搞好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
四是要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技能缺乏这一关键问题。贫困是素质低的表现,素质低是贫困的根本原因。农民就业无技能、外出就业无门路、在家务农缺技术,这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收入的主要障碍。要做好农民培训工作,这里强调“三个结合”:第一,要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第二,要将培训与转移相结合;第三,要将输出地与输入地相结合。要继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扶贫、科技扶贫等方式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示范和推广工作,提高贫困农民从事种养业的能力与水平,实现农业内部的就业增收。
四、在帮扶模式上要由政府主导向多方共参转变
一是要发挥政府主导功能。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组织领导、政策引领作用,切实做到“三个到位”。第一,思想认识要到位;第二,责任落实要到位;第三,资金管理要到位。要加强扶贫项目的全程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实行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投入效益“三公开”,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确保发挥资金效益,确保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
二是要健全社会帮扶机制。社会力量是实施扶贫开发的主力军。第一,要扎实开展市直部门定点帮扶;第二,要大力实施“百龙带百业”工程;第三,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继续强化和提高。首先,要有“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其次,要有“我要参与”的引导机制;其三,要充分整合现有社会帮扶力量。除了扶贫系统的工作外,“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也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将“小指头”凝聚成为“大拳头”,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是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村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等不靠,牢固树立“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的思想意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意愿,充分发挥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建设项目做到民选,要在项目实施上做到民议,要在建设资金上做到民管。
(本文为中共江西省南昌市委常委刘建洋于2011年6月9日在南昌市“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表彰暨“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动员大会上总结讲话的录音整理稿,发表时有所删节,标题系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