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城山东烟台,提起义工,人们首先会想到一个平凡的义工、伟大的母亲,她就是编号为“06000162”、59岁的五星级义工许振珊。
爱心开始——做义工从被儿子“逼迫”起
许振珊曾在烟台服装研究所、服装设计院工作。后来,因儿子姚俊身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许振珊便在家照顾孩子。许振珊的丈夫生前连续七年被渔业公司评为劳动模范,1997年因工作劳累过度去世。
2006年的夏天,外面雨很大。许振珊正在家里做家务,下午6点时门铃急促地响起,门一打开,看见儿子姚俊落汤鸡似的倒在了门旁,因为儿子腿不好,她厉声问:“从来不出门,下雨天你跑哪里去了?”儿子却激动地说:“妈妈你整天说要回报社会,我都报名了,你赶紧去吧!”许振珊听着一阵糊涂,问:“报什么名?”儿子大声告诉她:“报纸上刊出招募慈善义工,我报名了,妈妈你赶紧去!”当时天色已晚,又下着大雨,许振珊安抚儿子说明天再去,“但儿子不依不饶,非得让我赶紧去,生怕报名晚了。”整整一晚上,儿子跑到许振珊卧室里数次催促,第二天一大早被儿子“逼烦的”她,立即赶去报名。而这次报名,改变了许振珊和儿子的生活。
在加入义工之前,许振珊一家只是零散地做力所能及的事,当正式成为烟台市慈善义工之后,他们的生活便围绕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展开了。
爱心撒播——做义工从最需要的人做起
加入义工队伍当年的春节,有位在烟台的韩国老人因保姆家中有事回家了,许振珊便开始义务照顾老人,包了饺子陪老人过除夕。2007年整个春节,她和其他义工到烟台老年公寓给特护老人喂饭,其间,还要给在烟台山医院住院化疗的牟平区患白血病女孩儿周晋芳做饭、送饭。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了2007年的春节。随后的几年中,每年正月她都和其他义工去给老年公寓的老人喂饭。家里的兄弟姐妹多次让许振珊回蓬莱老家过节,都被她拒绝了。大姐、二姐身体都不好,有时开玩笑地抱怨说:“你就知道照顾别人,自己的亲人却不管不顾,二姐的眼因糖尿病看不清了,大姐腰腿不好行动不便出不了门,我们都很想你,回老家来也照顾照顾姊妹好吗?”
说起牟平区患白血病女孩儿周晋芳,许振珊认为那是自己多了一个亲人。2006年,许振珊在一次活动中,偶然认识了周晋芳,她和儿子姚俊决定帮助她。由于自己的生活也很拮据,没钱资助女孩儿治病,母子俩就奉献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许振珊组织义工两次为女孩儿募捐,平时则用陪床、送饭的方式表达关爱。两年多来,周晋芳每次做化疗,许振珊一顿不落地送饭去医院。有时她太忙,腿脚不便的姚俊便会送过去。母子的真情感动着周晋芳一家人。2007年7月2日晚,许振珊和义工刘时根给小芳送饭时得知她家里种的西瓜熟了,爸爸因劳累高血压病复发不能卖西瓜。瓜熟不等人,何况小芳急需这笔钱治病!许振珊便和义工刘时根商量,第二天下午去帮助把瓜运到烟台来卖。也正是从那时起,许振珊家和小芳家像亲戚一样走动了起来,许振珊会经常去看望小芳,把牵挂和问候及时送到这个女孩儿的身边。
在义工生涯中,会碰到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至今被许振珊帮助过的人无数,她说做义工撒播爱心首先要从最需要帮助的人开始。
爱心接力——做义工从身边的点滴做起
从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到福利院里的欢声笑语;从老人盼望的眼神,到和聋哑学校学生打着手语真诚交流;从汶川灾区、南方干旱,到青海玉树地震,许振珊和其他义工一直冲在第一线。义演、义卖、护理来烟台的伤员、照顾空巢老人、美化海边环境、看护慈善义工林……处处都留下了许振珊和儿子姚俊穿红马甲、戴慈善小红帽的身影。
冬去春来,几度寒暑。在这个步履匆忙、追功逐利的年代,许振珊不计报酬,不畏辛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孤儿、老人送去欢乐和温暖,为贫困地区小学送去图书,为社区群众带去医疗服务,为城市的美化和环境的清洁努力劳动……她不仅活跃在烟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随时会出现在各县市区需要帮助的人身边,为大家伸出援助之手。
爱心永恒——做义工从随时随地做起
2010年3月5日,姚俊在母亲和另外一个义工许清华的带领下到沈阳军区463医院干细胞治疗康复中心治疗。在医院里,虽是病号,但他和母亲还是尽力去帮助着其他的病友,时时刻刻都不忘记回报社会。
“推拿每天费用都要200元左右,现在是我们自己推拿按摩,这样既可以省钱又有时间帮病友,多做做义工。”许振姗如是说。
原来,刚到沈阳时,许振珊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找“组织”,与当地的义工队伍取得了联系,并希望能够抽时间去参加义工活动。可到了医院一看,比儿子病情厉害的患者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也非常多。同病房的一个北京病友就无法自理,经常会从床上摔下来。在和儿子协商后,娘俩决定首先要在医院里做义工,就这样,一个“三人组”的“烟台义工队”成立了。
由于上午要做治疗,他们就利用下午和晚上锻炼的时间帮病友做锻炼,楼上楼下跑腿、端饭……只要能做的他们都做了,烟台的“红马甲”志愿者在沈阳463医院随处可见。平日在家沉默寡言的姚俊也幽默起来,他鼓励身边的北京病友:“赶快好起来,等走的时候咱把轮椅扔到小河里,走回家去。”逗得病友哈哈大笑。
许振珊母子就是这样,无论人在哪里,无论何时,只要能帮助别人,只要能够奉献爱心,他们都不遗余力。她前进的动力,体现在对他人衣食住行的一份平常的牵挂,这不仅是义工无私的奉献精神,更是关怀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有一种情感在我们心中涌动,有一种力量我们为之感动,这就是道德的力量……”正是有这种力量,她和儿子一直乐此不疲,他们成了烟台的“专职义工”,有了他们,港城烟台更加美丽;有了他们,港城烟台更加和谐;有了他们,港城烟台魅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