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难不死的留守儿童小梦能够早日摆脱噩梦,更为了和她有相同际遇的5600万留守儿童能拥有平安幸福的童年,政府有必要制定更完善的公共政策,全社会有必要向他们投注更多关切的目光。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事件。
事件的主角是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一个乡村女童。她刚刚1岁零8个月,却已经历严酷的生死考验。媒体披露,9月27日,当其父母从打工地赶回时,跃入眼帘的是骇人一幕:女儿一动不动仰天躺在奶奶的臂弯里,身上爬满了蛆虫,奶奶趴在卫生间门口,身上湿漉漉的,尸体已开始腐烂。
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乡村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变,太多的青壮年村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到城市寻梦,而他们的子女多数选择了长期的留守。
官方数据显示,这样的孩子有5600万。
帮扶留守儿童的重担首先落在了隔代的老人身上。由于老人年事已高,精力体力有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道德问题、亲情缺失等问题相当突出,加上营养问题、学习问题、安全问题频发,极端的会蜕变成失学儿童甚至失足少年。有专家指出,不及时应对,他们将成为110关照的后备军。
本来还有一个主体力量——学校。但现在乡村学校被撤并严重,加上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多数师资匮乏、经费拮据的学校根本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最后的防线是政府。鉴于目前缺乏全国性的政策法规,相关应对措施滞后,社会组织欠缺,加上不少乡村基层政权要么名存实亡,要么片面地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形成严重的社会管理缺位,对留守儿童一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一些地方探索了基层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动用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的举措,但不是流于形式,就是很难形成长效机制。
小梦的父亲痛定思痛:孩子好了后,一定要将孩子带在身边。但进城后的小梦能在父母无比繁忙的状态下得到足够的关爱吗?面对高高的户籍壁垒,又如何从稀缺的社会公共服务中分享到本该属于自己的一份?为了大难不死的留守儿童小梦能够早日摆脱噩梦,更为了和她有相同际遇的5600万留守儿童能拥有平安幸福的童年,政府有必要制定更完善的公共政策,全社会有必要向他们投注更多关切的目光。
专家建议,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经费列入总体财政预算之中,并整合义务教育各种项目建设资金,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完善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条件,配备心理情感老师,更多地关注寄宿学生的生活、安全、行为及心理活动,消除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与安全隐患,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国务院最近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ll一2020年)》强调:创造公平社会环境,确保儿童不因户籍、地域、性别、民族、信仰、受教育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财产状况受到任何歧视,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实现这个目标,不仅是小梦们的福音,更事关全社会的正义和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