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正如一名活动参加者所说的:“我们是占总人口99%的普通大众,再也不能忍受那1%的人贪婪和腐败了!”
曾经有一种理论叫“摇摆上升”,认为美国的两党政制已经日趋完善,人民完全可以在共和党的自由放任与民主党的社会福利中左右逢源,执两用中。美国的经济也会随之周期性地变革与繁荣。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似乎也日渐消弭。美国民主党人甚至在自己的竞选广告中声称:“你想过共和党人那样的生活吗?那么你就得像民主党人那样投票!”
如果将“占领华尔街”看成是某些美国年轻人的“冲冠一怒”,你就错了。在该运动的某民间网站上写了这么一段话:10月底前我们将占领美国上千座城市并将集会扩大至六大洲。我们在迅速成长,从一个街区到一个城市。全世界将发生让你难以想象的变革。对美国来说,这只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卷土重来”。
为什么要占领华尔街?一名参加者给出的答案是:“在美国,1%的富人拥有着99%的财富。我们99%的人为国家纳税,却没有人真正代表我们。华盛顿的政客都在为这1%的人服务。”或许他们还可以回答得更简捷:“为什么要占领华尔街?——因为华尔街在那!
”
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华尔街便已成为美国财富与繁荣的象征。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背后,隐藏着华尔街对财富的追逐与控制。当时的共和党胡佛政府也相信,自由促进繁荣。
当时间来到1929年以后,华尔街的贪婪终于招致了一场空前灾难——大萧条。当时的华尔街允许投机使用保证金,这就相当于不断放大投机杆杠。比如,当时最热门的是投资信托或投资公司股票,当其普通股上涨时,使用杠杆的投资信托将以几何级数增长。反之亦然。
1929年10月19日,由于谣言四起,纽约股市显露大抛盘迹象。10月28日,道琼斯指数狂泻13%。1天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尽全力清仓,道指竟在一天中雪崩22%。到了11月,道指已惨遭腰斩,令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
面临崩溃的美国,不得不结束放任,开始“新政”。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接任美国总统。在他主导下通过的《斯蒂格尔法案》,将银行的储蓄部门与投资部门强行分开,该法案禁止银行包销和经营公司证券,令美国金融业形成银行、证券分业经营模式。另外,罗斯福还签署了第一部规范证券交易的法案《联邦证券法》,要求所有的新股发行必须在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备案,公司高管不得卖空自家股票。看上去,罗斯福已将“缰绳”强行套在了华尔街这头野马上。
嗣后的几届美国政府,基本都是沿着罗斯福的思路运行。
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摆脱滞胀危机、回应全球竞争的要求,“里根革命”恢复了自由竞争体制,金融监管日趋松动。金融自由化和混业经营开始重出江湖。1999年通过的《格雷姆一里奇一比利雷法案》不仅彻底废除《斯蒂格尔法案》有关条款,更在法律上消除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业务边界,从而结束了美国长达近70年的金融分业历史。
在短期的经济刺激作用的背后,这种政策显然为今天的危机埋下了伏笔。2008年,随着美国国内抵押贷款违约率急升,持有大量次级债的金融机构巨亏并陷入信用危机,随后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两房”被接管、政府巨额援助花旗和摩根大通等华尔街银行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政府救助华尔街的资金来自纳税人,但华尔街不仅没将这些钱回馈社会,反而又投向高风险业务。2010年一季度,高盛净利润同比大增50%。在近128亿美元总收入中,交易和自营业务竟贡献80%。丰厚的盈利下,则是华尔街的“分红盛宴”。而当金融业高管得到创历史新高的巨额分红之时,美国普通居民还承受着9.1%失业率,更别提20岁左右年轻人失业率已超过25%。
在这种“损不足以补有余”的奇怪现状下,“占领华尔街”即便不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运动本身可能并不会取得什么实质成果,不会真的“取缔”华尔街,更不会成立“华尔街人民公社”。但是,这么多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为了同一个诉求走上街头,已经表明美国再次面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抉择。美国社会也迎来了自己的“七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