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因官员“非同凡响”的雷人语录而引发舆论风波的“说话门”事件层出不穷。
两年前,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联合实施的民意调查中,针对中国官员的“说话问题”,有63.7%的人希望官员能“少打官腔”;有57.1%的人希望官员“不要想当然地”信口开河;有68.8%的人希望官员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不要互相推诿”;有91.8%的人则强烈希望官员少说众所周知而又了无新意的套话、空话。
为何某些官员“说话”爱出“毛病”?
按理说,我们的各级官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才脱颖而出的,其思想觉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应该在一般人之上。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有相当一些官员在公众面前一开口就容易出“毛病”?不管是“即兴发挥”也好,“深思熟虑”也罢,说出的话总是与民众的期望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那么,原因何在?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认为,有些官员的“说话”问题,与其素质比较低有直接关系。一些官员的优越感很强,对于升官之路也比较精通,但在处理公共事务方面就显得有些弱智了。而百姓对官员的期待普遍比较高,期望他们能真正以民为本,但有些官员的实际情况和百姓的期待之间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会觉得UQH1Mo88MC8RTJ8F2LPUKA==他们的话语举动很“雷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认为,这种“官僚主义”具体表现为:首先,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好似不食人间烟火一般;其次,高高在上,一旦有了向公众说话的机会,难免说出一些“雷人”的话;再次,传统的体制培养了这样一些人:作风独断,不习惯接受规则,说话、做事常常违反一些基本常识;最后,是形式主义、官场的繁文缛节等等,使他们不习惯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因而总是说一些“雷人”的话。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徐友渔看来,官员“说话门”频现的原因主要是那些官员认为大权在手而毫无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南开大学考培中心特聘教授、组织行为学专家杨忠诚也认为,从“最牛官腔”中可以看出,这些官员根本没把群众当一回事,不尊重民情民意,不尊重公众知情权。个别官员习惯性地“牛”、习惯性地打“官腔”,实际上就是权力的傲慢。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看来,一些官员在接受采访特别是监督报道的采访时,往往在思想转变上还没有做好准备。一些官员更多的是把媒体视为工具,而不是一种可以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力量。官员听到的更多的是“工具论”,这样的观念有待转变。由于观念没能及时转变,难免会出现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情况,造成相关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期待值存在差距。
除了“雷人语录”,官话、套话的盛行也饱受民众诟病。何为官话、套话?简言之就是官员话语的程式化、模式化。从话语内容上看,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同时也是“放之四海皆无用”的话。北京大学有学者认为,官员不会“说话”与官员产生的体制有关,与我们的政治体制长期使用模式化的官话、套话有关。由上级任命的官员产生体制让官员在正式场合信奉“言多必失”的原则,只说“正确的废话”也就是官员套话,为的是以求自保。
官员如何树立良好的话语形象?
时代要求官员直面公众、直面媒体,更多地利用软权力来执政,所以,各级官员都必须学会如何说话。可以说,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基层干部,动员、说服、交流、沟通、解释是其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良好的话语能力和话语形象有利于其履行好领导职责,达成领导目标,也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软实力,进而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把握说话的“度”
从以往的一些教训看,一些官员对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发表不当言论,通常与说话失度有关。那么,在与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沟通的过程中,官员该如何把握说话的度?有论者在《决策咨询》上刊发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这个所谓的“度”,就是公共信息供给的平衡法则,也就是如何在政府与公众、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媒体之间寻求公共信息供需的平衡状态。具体而言,平衡法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政府官员在“做”与“说”之间保持平衡,能够“既做又说”;其二是新闻发言人在政府意愿与公众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既达到政府沟通民意、树立良好形象的目的,又要满足记者和公众的需求;其三是在政府责任与有限能力之间保持平衡,政府“知道多少说多少”。
呼唤个性官员话语形象
当年毛泽东在延安抗大作演讲,学员向他请教什么叫政治,什么叫军事。对这两个并不十分简单的问题,他作了最简单的回答: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我们对手的人搞得少少的,这就叫政治。什么叫军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就叫军事。听了毛泽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人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他讲话的深刻凝炼和风趣幽默。
近些年,随着中国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官员的言行风格也正经历着从拘谨到开放的变化。
树立良好的官员话语形象,需要讲真话,需要有个性,需要有见地。官员只有在自主表达、用心交流时才会产生激情,才能感动听众,征服听众,群众才会信任他。官员应该努力打破官场的圈子文化,多跟百姓交朋友,多点民话,少点官腔,这样才能让百姓更愿意接近官员,更愿意跟官员交流;官员也才能从基层了解民意。
树立起代表公共利益、具有官员个性、充满自信和激情、言之有物不落俗套的官员话语形象,是时代的呼唤。
(摘自《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