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杭州银行顺应中国金融改革的大潮诞生于美丽的西子湖畔。历经十五载栉风沐雨,杭州银行资产规模由创建初期的44亿元增长到2011年6月末的2374亿元,各项存款1709亿元,各项贷款1186亿元,分别达到建行时的35倍、42倍、48倍,不良贷款率仅为0.56%,连续多年综合实力居全国140余家城市商业银行前列。正在逐步实现由地方性小银行向资产质量优良、盈利能力较强、增长潜力大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转变。怎样的动力推动杭州银行一路前行?杭州银行董事长吴太普以“文化力是最重要的竞争力”作为回答。以“诚信、创新、效率、尊重、责任”为核心内涵的企业文化已然在杭州银行历经十五年的沉积和磨砺中凝结。
以诚信稳健促基业常青
市场经济下,诚信已经成为维系企业生存、推动品牌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银行,忠实守约的客户是银行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利润之源,而银行对其客户的诚信是获取信任、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障。
20世纪90年代城市信用社因大量账外经营、虚假验资、违法担保等与诚信宗旨相去甚远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而濒临破产边缘。这让杭州银行人在成立伊始便对“诚信”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在杭州银行的企业文化中,“诚信”包含了三层含义:其一,作为员工诚实守信、恪守职业,是员工最为基本的品格和职业操守。其二,作为经营信用的企业,诚信意味着合规管理,稳健经营,这是立行之本。其三,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诚信即对客户、对股东、对员工、对社会皆信守承诺、忠诚履职。因此,杭州银行把“诚信”渗透到各项业务,各个岗位。产品设计、流程优化支行试点上关注客户体验;业务宣传、产品营销过程中客观介绍优势,准确提示风险;对公司治理规范信息披露全面优化,完善公司治理;奉行以人为本,热心公益,将“诚信”融入员工管理和履行社会责任中。经过十五年对“诚信”文化的建设,杭州银行逐步形成“诚生信、信生誉、誉生益”的良性循环。
诚信为本,稳健立业。对“诚信”和“稳健”的价值追求,体现在银行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上,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建立在对自身市场定位的清晰认识和不懈坚持上。以杭州银行为例,作为国内资产质量较好的城商行之一,杭州银行不随市场的变动而忽冷忽热,这源于其坚持服务城乡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的市场定位,这样的市场定位使其专注于发挥所长,不走险招、稳扎稳打。杭州银行行长俞胜法告诉记者,其市场定位的确定也经历了一番摸索的过程,与众多城商行类似,出于成立之初生存的需要,杭州银行只能依靠地方政府打“地方牌”、“关系牌”,因而行政事业单位、政府背景的项目和关系类大企业、大集团在当时的银行客户中占很大比例。但同时,这种发展模式和客户结构与自身市场定位并不完全相符,难以支撑长远发展,特别是在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监管力度日趋严格的情况下,银行经营中同质竞争隐含风险越来越大。这迫使杭州银行重新思考“市场定位”的问题:是继续傍大户与其他银行直接交锋还是细分市场错位经营。2001~2002年,杭州银行为此聘请咨询公司,为其市场定位“把脉”。根据自身的地缘优势,以及小型银行经营管理半径短、决策快的特点及时调整战略,将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客户,并将这个市场定位写入了杭州银行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之中,使全行形成共识,杭州银行发展的根本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充分发挥地方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效率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城乡居民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特色的金融服务。随后,杭州银行加大资源配置和营销力度,逐年提高中小企业业务比重,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以来,为支持小企业发展,杭州银行专门成立了小企业业务部,负责小企业业务的营销指导和管理,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杭州银行通过对小企业业务“单列信贷计划、单独资源配置、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等六项机制建设,逐步形成了“全行服务、产品主导、集约经营、流程作业”的业务特点,小企业业务竞争优势逐渐显现。截至2011年6月,杭州银行中小企业客户达47929户,其中信贷客户7120户,占到全行企业信贷客户数的90%,中小企业信贷规模达到495亿元,占全行企业信贷规模的55.8%;服务了个体工商户15000余户,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100亿元,近三年小企业贷款平均增速达38.52%,均高于全行贷款增速,全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不良贷款比例仅为0.49%。
以创新文化驱动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创新已成为决定现代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伴随客户需求的不断高涨,银行业竞争日趋白热,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缩窄,以创新业务产品推动银行对市场细分,以创新文化变革机制、流程,提高自身竞争力,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路径。
与诚信文化一样,创新文化同样贯穿于杭州银行的发展之中,成为推动杭州银行发展的最大引擎,除小企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