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0/5xhHEviNB8XLMNU3VmUnCM.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0/nskzBthFVJjMpuhguxWv7W.webp)
经历过“文革”的人,对”三家村”一词不会陌生,它是文化大革命的标识性词语,也是一场文字狱的代名词。
“三家村”本义是指居户稀少的村落。陆游《村饮示邻曲》诗句“偶失万户侯,遂老三家村”,即出现“三家村”一词,意为偏远的小山村。康有为所作《唯心》中有“三家村学究,得一第,则惊喜失度”所用的“三家村”即为此意,由此引申出了“三家村学究”一词。“三家村学究”是一个谦辞,说明自己是小地方来的,只是在小地方算是个有学问的人。晚清小说《何典》中,有一个虚构的村庄名叫作“三家村”。据说这部小说曾引起毛泽东的特别兴趣。在文学作品或网上社群中,“三家村”被用来形容三个人或三个不同团体的人所创立的机构或聚会的地方。
1961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开辟了一个专栏“三家村札记”,该专栏邀请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三人合写,他们约定,文章以一千字左右为限,每期刊登一篇,三人轮流写稿。作者由三人取一个共同的笔名:吴晗出“吴”字,邓拓出“南”字(笔名“马南邨”),廖沫沙出“星”(笔名“繁星”),合称“吴南星”。
从1961年10月到1964年7月,“三家村札记”共发表了6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大部分以说古论今、谈天说地的形式,谈论思想修养、艺术欣赏等问题,个别篇章亦会应读者点题而作。其中一些篇章也批评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对时弊有所讽喻。但这种批评与讽喻后来被认为是 “有步骤有组织有指挥”的政治行为,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