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换句话说,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本文拟就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经济市场化和社会信息化,要求档案工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快捷高效的开放利用服务,完成以档案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新任务。国家“十一五”信息化建设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明确了信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工作的战略地位。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当体现在如下几个层次。
档案信息化工作协同化。档案信息化是多学科的交叉应用,需要各领域专业人员协同工作。尤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化平台的广泛应用及档案业务的多元化,其操作性的复杂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也随之提高。建立完善的协同化工作流程和监管机制,合理、充分地利用网络协同工作,必将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主流工作模式。
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标准化。目前,我国档案馆及档案馆内部在档案信息化的整合与共用方面受到体制、人力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发挥信息化系统的最佳功效。全国大部分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简单的档案目录信息发布系统平台的建设和档案信息的计算机化管理的初级应用阶段。孤立封闭的系统架构,致使档案信息系统不能集成,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档案信息格式无法统一;档案信息在不同的系统中重复存在。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上应该采取标准化措施,建立网络化、标准化、集成化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实现现代档案管理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档案信息化应用平台化。档案信息化不仅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化工作实施的基础,也是社会化的资源储备工作。档案信息化工作正在逐步向从咨询、研发、培训、运行维护、数据备份等系统化工作迈进,这需要档案信息化步入平台化建设。改变围绕单个实体档案馆建设的思维模式,开展标准化、无缝隙接入的平台化的共建与共享运行服务模式。这样才能有效探索和推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
二、问题及对策
人才战略。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计算机知识和档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档案工作的自身特点及其他原因,造成人员流动频繁。因此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十分重要。应定期对其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培训。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逐步打造知识丰富、技术过硬的人才梯队。
信息安全。档案信息化建设会逐渐步入信息检索的开放性和传输的网络化,这对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对档案信息的开放性采取逐步开放,按权限访问的措施,加强密级管理。对档案信息资源做好备份、加密、身份验证,内外网分离等措施,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做好监督工作。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协同化、标准化、平台化是其发展趋势,可以为公众需求提供高效、准确、完备的信息服务。加强人才贮备和信息安全工作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和安全性的重要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式是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国家信息资源战略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