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修妙论笺》篇
第五讲:人伦和谐话处世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人性欲清,泥沙污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一)处世之环境
人类生活的社会空间,正如《遵生八笺》所说:“仰观宇宙之廓落,俯视身世之卑戚,如一浮萍之泛大海,一秭米之寄大仓。”意为身处宇宙大空间的每个人,像大海中漂浮的浮萍,大粮仓中的一粒米一样渺小。而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像“无数之形,自古生化而不停;无数之情,自古差别而不平;无数之事,自古烦恼而不定;无数之有,自古成坏而不久”一样,变幻莫测。这里的无数之形(众多形形色色的生命)、无数之情(众多喜怒哀乐)、无数之事(无穷无尽的烦恼事)、无数之有(众多的成功和失败),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说明人类生存空间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也间接地提出每个人处世的态度和怎样去处世。
(二)处世之态度
《遵生八笺》用“无为”、“有为”分析了处世:“形动而心静,神凝而迹移者,无为也;闲居而神扰,拱默而心驰者,有为也。无为则理,有为则乱。”这是道家的处世态度,主张在社会活动中,神志凝静,心态平平,是与世无争、与人无求、顺应自然的“不必作为”;认为神情浮动,利义扰心,是违背常理的“有所作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前者,内在的“心静”、“神凝”,支配外在的“形动”、“迹移”;后者,外在的“闲居”、“拱默”又受内在“神扰”、“心驰”的干扰。前者的“无为”为“常态”;后者的“有为”为“乱象”。这是因为:“天地万物,因妄相和合而生(不同形象的组合);人世万事,因妄情交结而成(由极其复杂的情节集结);念起念止皆自心(思想的起止皆由大脑支配),念起则一切烦恼起,念止则一切烦恼止(思想的活动决定烦恼的起止)。”还把欲念活动的程度比喻为:“念起即觉,如川欲泄,篑土可塞,襄陵势绝。如火欲燃,杯水可沃,燎原势灭。”意为欲念初起时易控。而且要做到“觉念止念,宜速而切”(发现欲念,应即制止,越快越好),强调“歆然之欲,憋然之忿,隐然之扰(最喜欢的欲望,强忍的愤怒,内心的忧愁)于身心有损”;“悠然自得,怡然自适,恬然自息(自由自在、舒适、安静地生活),于心有益”。显然要人们主持正义,改正欲念,保持“于心有益”的处世态度。
(三)怎样处世
面对复杂纷纭的社会,《遵生八笺》指出:“压之泰山,不以为重,付之秋毫,不以为轻;升之清云,不以为荣,坠之深渊,不以为辱;震之雷霆,不以为恐;劫之白刃,不以为惧。视死生为旦暮,以盈虚为消息。”意为: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重负,仕途中的升绌,重大事件中的生死。书中又说:“人居尘世,难免营求。虽有营求之事,而无得失之心,即有得无得,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贪,与物同得而不积。不贪即少忧,不积则无失。迹虽同人,心常异俗。”指出,人们在社会活动的相互交往中,有得有失,有付出有收获,都要泰然处之。与别人求得物品时,不要独自贪占积存。不贪即少忧虑,不积就不会失去。强调用“守正”处世。所谓“守正”,即守住“正义”、“正气”。如书中所说:“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这是说,清正节俭给人带来幸福,谦和忍让造就良好的品德。和平安静的生活体现了国家的好政策,和谐顺畅的环境会给人带来健康长寿。这里的“清正节俭、谦和忍让、和平安静、和谐顺畅”,均含有“正义”、“正气”之意。用“正义”、“正气”处世,才能达到:“物顺来而勿拒,物既去而不追;身未遇而未望,事已过而勿思。”即享受自己的劳动所得,不追求失去的物品,不奢望未来的享受,不思念过去的烦事。书中还用“教训”做反衬说:“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指出“多欲、多贪、轻慢、不仁”是祸患罪过的根源。警示人们:“聪明多暗昧,算计失便宜,损人终有失,倚势祸相随……为不节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过分聪明显出愚昧,算计过分反得不到便宜,损人倒害己,倚靠恶势力会带来灾祸。……不守贞操会丧失家庭,不廉政会丢失官位。谆谆劝告人们:“戒之在心,守之在志……惟正可守,心不可欺。”要人们随时警示自己,用坚强的意志守住“正义”、“正气”,做到“清心释累,惩忿窒欲”,勤勤恳恳做事,正正派派做人。
最后,《遵生八笺》引用儒家的观点把“处世”归结为三方面。一是仁者爱人,做到以人为本,平等待人,爱护、尊重别人。二是以和为贵,倡导人与人之间应相互理解、体谅,和睦相处。三是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现诚实可信、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
【编辑: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