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略或遗忘灵魂性的东西

2011-12-31 00:00:00范玉刚
现代妇女 2011年10期

多元社会须提炼和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声部的、复调的社会,能否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认同,构建最大限度的共识,从而在全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前途命运。因此,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一再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体现了党对文化本质性力量的深刻洞察,表明了党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着力进行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创新的坚定决心。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使其在伟大民族复兴中不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扬。从中国历史上看,那些短命的小朝廷之所以很快灭亡,多因在文化价值上无所皈依,缺乏核心价值的凝聚力。从世界眼光来看,现代史上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都有其明晰的历史叙事,即把国家的某种价值观和核心利益追求表述为一种普适性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使其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的征程,在开创“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事业格局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必须要提炼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洗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炼,首先要尊重民族的历史,尊重文化传统,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圣人、伟人乃至英雄人物怀着轻薄和戏说态度的社会,是不会有真正的创新和智慧的。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更离不开现代文化建设的支撑,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既要依赖中央顶层设计的长远性和专家智库的作用,也要尊重基层人民大众的首创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要有仰望星空的价值祈向,有理想主义的光芒。有理想才能形成一种精神的感召,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洗礼,它离不开理想之光的照耀。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树立坚定的共同理想,才能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进而形成统一的步调和强大的战斗力。一个民族,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催人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即没有形成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在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通过弘扬文化理想,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说到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认同,是为全民族、全社会的进步安心铸魂,提炼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认同,只有高度的认同才能转化为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这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弘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中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共同愿景,包含了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的价值诉求等,只有对理想的祈向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至为关键的是,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贯彻,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不能是口头上最重要,实践中次重要;更不能仅仅重视细枝末节的东西,而忽略或遗忘灵魂性的东西。

提炼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难点是普遍自觉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除了要仰望星空,还必须要脚踏实地,要植根于现实。所谓脚踏实地,具体地说,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构建普遍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坚持普遍的职业操守。当下,诚信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网络上的造谣滋事,其根源都是诚信缺失所致。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要求每个人坚守社会的基本价值,不能为了凸显个人利益而僭越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同时,要在全社会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利益。

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既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又要坚持全球对话主义,弘扬普适性的价值诉求,以开放的视野坚持“拿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而不能用本质主义的立场守护“特色”。在价值多元中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统摄作用,所谓统摄作用在实践中具有规范和指导的意味,用以表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和文化思潮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不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我们都能够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不畏任何风险,不畏任何干扰,始终以核心价值为民族复兴的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要融入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大格局中。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深化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的是要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这既需要政治勇气和胆识,需要智慧和系统的知识,更需要凝聚改革共识、祈向理想信念,特别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感召力。

作为执政党——世界文明史最长、人czT6K2ZdGx+EQgB3XklSt6Kx/TDNto81BkgXkPGXkcQ=口最多的超大规模国家的执政党,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明晰的世界观、价值观,唯如此,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核心利益和政治选择才能充分地被表达、被评估、被理解。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4个字,从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和公民,进一步明晰化,把听上去玄妙的价值理念细化为大众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体感受和实践,这是党在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和总结。

即便如此,广大干部群众反映,这样的提炼和表述还不够简洁。放眼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核心价值都很简洁,如法国为自由、平等、博爱,美国为自由、民主、人权,而历史上的中国古人更为智慧: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清晰明了。我们既要加强理论研究,也要加强实践探索,更需要必要的时间长度来检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炼和认同能否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自觉追求,固然需要有效性的宣传、普及性的教育,更取决于这些价值的大力倡导者是否是这些价值的真诚信奉者和坚定的践行者,难点在于普遍自觉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认同,必须充分发挥人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文化由人创造,人是文化发展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文化的最好载体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人,是带血的搏动着的心。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要让人明白道理,更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践行。当下,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正在由过去话语层面的观点之争,向以价值观为内核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建构转化,伴随消费文化流行,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精神文化的生产、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要在“三贴近”中,弘扬社会的时代新风。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既是精神力量的感召,也是物质力量的显现;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和自我调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公民,都要有所担当。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责编/张潇爽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