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统计、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需要大量技能劳动者;然而,第二产业的主力军——农民工(占第二产业从业者80%)中拥有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比例远低于市场平均数,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一方面,技工学校招生难,大打“生源战”;另一方面,每年400万名农村初中毕业生选择不再升学,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既然企业缺乏技术工人,同时,技能劳动者比无技能的收入高、且技能越高收入越高,那么,为何数量庞大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不是选择上技校、学技能,而是选择直接就业?
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原因。农村初中毕业生家庭难以负担孩子升入技校学习的费用。
党的十七大以来的文件反复强调“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同时,随着财政收入的逐年增长,国家实力逐渐增强。基于此,政府应资助农村家庭初中毕业生免费上技校。这样做,有着增加农民工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稳定就业率以及提高中国技工整体技能水平等多重好处。
资助农村初中毕业生免费上技校的必要性
近年来,企业升级换代、求新求变,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对求职者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2009年,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3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从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的要求看,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1.5%,主要集中在初级、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技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02、1.80、1.89。
2010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各技术等级均处于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的状况,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高级技师 (职业资格一级)和技师(职业资格二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分别为1.87、1.89和1.87。
2011年上半年的监测数据也显示,从供求状况对比看,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能人员和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为2.37、1.77、1.71、1.68,市场缺口大。
连续几年的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都表明:所有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都大于1,且高技能劳动者缺口大。这预示,中国的“技工荒”局面仍在持续。
在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给方总体技能水平低于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则又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分析显示,2010年,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者占总数的40%。而据清华大学2010年的一项抽样调查,在农民工队伍中,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仅占15%。
调查还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虽学历水平较老一代农民工有较大提高,但技能水平仍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全国总工会2011年2月发布的一项对全国25个城市10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相比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年限长,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例为67.2%,高出前者18.2%;但从受教育的内容看,绝大多数(62.5%)新生代农民工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受过专业技术教育(中专、中技、职高、大专、高职)的比重不足四成(37.5%)。
这次调查还显示,外出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未接受过培训的人数比重高,达到61.1%,高出传统农民工(59.1%)2%。接受培训的次数少。受培训次数在2~5次之间的比重仅为44.6%,比传统农民工(77.8%)低33.2%;受培训次数在6次以上的比重为11.5%,比传统农民工(14.2%)低2.7%。
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企业开出的工资当然不同。技能等级的差距造成工资收入的差距。
调查显示,同一样本群中,拥有专门技术的农民工的收入比没有技术的高16.5%,而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民工比没有受过培训的收入高7.5%。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这一效果更加明显。翰威特上海分公司的调查显示,技术工人的平均收入高于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入门工资,更是远远高于非技术工人的收入。
社会对技术工人需求大,企业向技术工人开出的工资高,那为何大量农村初中毕业生不上技校学技术?原因是,农村家庭难以承受技校教育的费用。广东省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前,全省近40万名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学,其中80%为农村家庭子女。很多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升不了学,或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从事技术含量低、报酬少的工作。作为发达省份的广东省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况可想而知。
技校的学费到底是多少?
据广东省的官方口径,在广东上技校,每名学生每年的学费等费用平均为3500元。广州某机电学校招生办负责人透露,机电等热门专业一年仅学费就3000元。广州市轻工高级技校招生办负责人称,若学生为外地户口,则每年学费在4000元左右。也就是说,3年技校,学费等费用要1万元至1.5万元,加上每月最低300元、3年共1万元的生活费,农村家庭供一名技校生要两万元以上,这对人均年收入仅4000元的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背不起的负担。
所以,尽管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对每名农村户口的技校生每年补助1500元助学金。但相比数额庞大的学费和生活费开支,这笔钱还远远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新生代农民工不但不愿上技校,甚至有些地方或企业提供免费培训他们都不愿参加。因为对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少上一天班,就是少挣一天钱。
资助农村初中毕业生免费上技校的可行性
1999年,我国开始对城镇初、高中毕业生中未就业的青年实行劳动预备制,以后,又扩展到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这一制度,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能劳动者,成就卓著。
但实行中也存在一个问题。按规定,培训费应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但由于企业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费用大都落在学生身上。这就出现一个现象:受“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影响,能够承担培训费用的城镇学生,对上技校不感兴趣;而愿意上技校的农村学生(这从技校80%学生来自农村可以看出),却无力承担两至三年的技校费用。
2004年以来,国家开始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农村劳动力掌握技能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投入的培训经费少,也造成两个问题:一是培训时间短,农民工难以获得级别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培训的专业、工种技术含量低,因为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工种培训费高。
种种迹象表明,近年来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寒门学子离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距离越来越远,农村劳动力进城后主要从事第二产业,是“中国制造”的主力军,占制造业从业人员的80%。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资助农村初中毕业生免费上技校,正是落实中央“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农村初中毕业生文化程度低,没有职业技能,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只能找到低薪资工作,且难以稳定就业,更难以具备从城市获取“绿卡”等长期居留证所需学历文凭及技能等级。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劳碌一生都走不出贫困的境况。农村初中毕业生如果能免费上技校,便能扎实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成为具有初、中级以上技能的劳动者。
资助农村初中毕业生免费上技校,从操作层面看,一些省市已先行一步,积累了一定经验。
广东省自2002年开始实施“智力扶贫”工程,省财政每年安排2.1亿元资助5000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两至三年技校教育,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知名企业工作。山东省自2006年开始实施技能扶贫工程,每年向5000多名城乡贫困家庭初中以上毕业生提供免费技校教育。河北省自2007年开始实行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每年向5000名城乡贫困家庭初中以上毕业生提供免费上技校的机会,农村能享受这一政策的是低保家庭和年人均收入低于国家低收入人口贫困线以下家庭。目前,人数已扩大到每年6800名。陕西省自2009年开始,每年资助1万名农村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上两年技校并接受中级工培训。
据此粗略计算,全国能免费上技校的农村学生最多不超过10万人,这与每年数百万名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直接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队伍相比,只是杯水车薪。
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资助全部或一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免费上技校,并非财力不能承担之重负。粗略计算,如果对400万人都进行资助,以每人年均3000元计,一年需120亿元;对一半人进行资助,一年需60亿元;对十分之一进行资助,仅需12亿元。
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虽逐步提高,2009年达到3.49%,2010年达到3.69 %,接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2012年达到4%的比例。但是,4%只是国际上衡量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线,低于4.5%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均高于5.7%的比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低于墨西哥的5.3%、巴西的4.4%。这样的经费投入,与尽快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发展为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不相称。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GDP和财政收入双双上升为世界第二,分别达到39.79万亿元和8.31万亿元。理应将增长的财政收入拿出一部分反哺农村、反哺农民。更何况,我们还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央企利润、政府土地出让金、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等不计入财政收入的部分,理应从这些资金中提取一部分投资于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保障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