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官下沉”重塑地方政治生态

2011-12-31 00:00:00李秀江
领导文萃 2011年20期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央机关和地方司局级干部交流任职,被认为是干部培养机制的一种创新,与之前的“交流挂职”相比,“交流任职”能让中央机关干部更深入基层,锻炼基层工作能力,积累基层经验。
  京官“空降”
  中央机关官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统计,目前中央部委局级干部中三分之二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多数都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政府。
  “地方干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政策理论水平和视野相对来说欠缺,缺乏全局意识,上升的空间相对狭窄。”北京市委一位处级官员认为,上下交流,央地互补,无论对地方发展还是对干部素质培养都是一个机会。
  但一位接近中央部委的人士透露,在去年的中央与地方干部交流中,很多实权部门的官员并不积极。“就像当初挂职一样,很多人并不是真心下基层工作,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漂亮一些,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以后的升迁非常重要。但下去任职,可能会失去在中央部委的升迁机会,调回来后很难说还有没有位置。”北京市委的这位官员分析说。
  不过,“央地干部”交流任职与之前有所不同,依照干部培养规划,具备基层工作经验,将成为重要领导干部选拔的基础指标,因此,下基层任职事关他们未来的升迁大计。
  “今年的干部交流就与去年不同,很多人争着报名。”上述接近中央部委的人士说,因为从去年的交流任职中可以看出,到地方任实职已经成为明确趋势。由此,中央部委官员如果上升空间并不明确,去地方任职,将是一次机遇。
  “水土不服”之困
  “央地干部交流,从总体上来讲是平衡的,总的职位没有增加或减少,不过,个别人的升迁路线可能被切断了。”河北的一位官员表示。
  2010年,有66位中央部委干部到各省交流任职,同样,也有66位地方干部交流到中央部委任职,这次交流任职到地方的官员有相当比例出任地方实职。
  今年3月,中组部启动正司级干部与地方干部交流任职,并明确中央到地方交流任职的干部将担任实职。据悉,今后中央部委来地方任职的人数,每年不会少于120名,45岁以下的局级干部几乎都要轮一遍。
  不过,个别地方官员对这种刚刚开始的干部交流制度,还是颇有微词。
  “一个萝卜一个坑,进来几个,出去几个,看上去谁也没抢谁的位置,但是,有的人本来有机会升为(副)市长或(副)书记,中央交流来的干部任实职,占了这位置,地方干部就没机会了,他表面上不说,心里情绪还是挺大的。”这位河北官员说,“有的人还占了两个位置。”
  除“央地干部”交流之外,目前很多省份试行省内干部上下交流,即省委机关干部与县市干部的平级交流,与“央地干部”交流一样,省委机关干部对基层工作缺乏经验,到基层任职后,工作中容易与基层干部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引发一些其他矛盾。
  “央地干部”交流制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央开创了下派干部到地方挂职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打破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诸侯经济”与“诸侯政治”。但这种制度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弊端。“挂职干部大多没有实权,很难融入基层领导圈子,容易被排挤,不能够安下心来做事,对地方的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上述北京市委官员认为,此次“京官”任地方实职,是为地方领导班子注入新鲜血液,也有助于破除当地官场派系。
  “‘京官’政策性强,理论水平高,在地方工作中会比当地提拔的干部更讲政策,不会乱来。”上述河北官员说,“但他们人不熟,地不熟,情况更不熟,容易被忽悠。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好官,也要得到下属的支持才能把工作做好。对他们来说,如何把握尺度是个考验。”
  因此,干部“上下交流”,让“京官”沉下去,积累基层经验,也就成为国家培养选拔干部的一个长期规划。(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