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和杨靖宇二三事

2011-12-31 00:00:00纪恒俊
百年潮 2011年12期


  “文化大革命”中,我的岳父姜椿芳横遭“四人帮”迫害,被关进秦城监狱近7年之久。年过80岁的奶奶每天都在家门口向街上不断地张望,盼着儿子能早日回到家中。当夜幕降临时,她老人家又双手合十,向上天祈求,嘴里不停地叨念着:“月亮婆婆保佑我的儿子快回家吧。”她实在太想念儿子了。
  一天上午,家中突然来了个外调人员,向奶奶调查九一八事变前后满洲省委的情况。1932年奶奶是满洲省委交通员,为革命做了不少工作。外调人员提了不少问题,奶奶是江苏省常州人,她用常州话同他们所问非所答。外调人员一无所获,扫兴而去。我们问奶奶为什么不对他们讲实话,奶奶认真地说:“这是党的秘密,不能随便告诉人。”
  
  奶奶叫他“老张”
  
  1928年,为了生计,奶奶带着16岁的独生子姜椿芳从长江边上的常州,到了松花江畔的哈尔滨,投奔在那里做杂工的爷爷。当时学会俄文可在中东铁路找到工作,为了让儿子能有钱上学读书,奶奶只好给人家做保姆。全家过着贫困的生活。
  1931年姜椿芳参加了青年团,不久又加入了共产党,并担任哈尔滨团市委宣传部长。团市委机关就设在他的家中。奶奶在哈尔滨共搬了13次家,被称为“姜母十三迁”。前七次是为了儿子的学习。谁家有学问,谁家书多,奶奶就设法去谁家当保姆,条件只有一个——能借书给儿子看。后六次搬家是为了省委机关的安全,当时省委机关就设在奶奶家。杨靖宇司令员,军委李兆麟,组织部长何成湘(解放后任国家宗教局局长),都是家中常客,必须保证绝对安全。省委每次搬家选址都是奶奶的任务,她有丰富的地下斗争经验。
  当时,姜椿芳还负责编写党的刊物《满洲红旗》,他自己写稿、刻板,送去印刷、发放。在日伪白色恐怖下地下党的活动极其艰难。奶奶心疼儿子,觉得年轻人干那么多工作实在太危险,容易被敌人发现,就主动要求承担送党的文件的任务,她说她不识字,如被敌人发现就说这是在街上捡来的废纸。后来经省委批准,她当上了省委交通员,她沉着勇敢,不管多么危险,都能完成任务,没有出过任何差错。奶奶的觉悟从何而来,起先是为了儿子的安全,后来是痛恨日伪的黑暗统治,这是劳动人民的阶级觉悟。
  1932年春天,在沦陷的哈尔滨,作为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经常到奶奶家开会。奶奶告诉我们说:“杨靖宇同志待人彬彬有礼,平易近人,特别善于照顾老人,常找空和我们拉家常。”后来爷爷奶奶知道他在外地搞军事工作,成绩很大,更是喜欢他。奶奶叫他“老张”。当时还约定称“老张”是姜椿芳的远房舅舅,一向做生意,到哈尔滨是来办货的。“老张”在奶奶家饮食、起居都很随便,经常帮助收拾房间,做些家务。奶奶发现“老张”经常流鼻涕,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有一次他被敌人捉住,被吊在给马修掌的木架子上,敌人用马尿灌进他的鼻子,从此鼻子被弄坏了。
  岳父姜椿芳也给我们讲过杨靖宇的故事,他说:杨靖宇是一位相当老练的地下工作者。有一次我们约好在松花江碰头。那时刚开江,大大小小的冰块从上游漂流下来,他们坐在江边,一面看着冰块,一面谈话。一架日本飞机从江南飞往江北,然后在松花江大铁桥上空转了一圈,又飞往江北。杨靖宇说:“日本帝国主义又向我们示威来了。”正在这时,他突然放声大笑起来,接着又很悠闲地捡起一颗石子,向江心一个大冰块掷去。我当时觉得有些奇怪,过了一会儿,他才解释说:“刚才发现一个人站在我们后面的江岸上,我们板着面孔谈话,会增加他的猜疑,只得用一声大笑把他打发走了。”于是他们俩脸上堆满笑容,观赏着江景,边走边谈他们的工作问题。
  杨靖宇是党中央派到东北领导革命斗争的骨干之一,原名马尚德。1932年秋他被派到南满,领导那里的游击队,队伍很快发展壮大,成为一支行动神速、驰骋南满的马队,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的旗号,并任这支队伍的司令员兼政委。
  
  满洲省委在奶奶家开会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次年春占领了东北全境。东北各地的爱国民众纷纷自发地组织起来,武装抗日斗争风起云涌,参加武装斗争的有三四十万人,这些部队统称义勇军。其中有农民组织的义军、地主武装、原东北军的地方部队,也有封建迷信组织的红枪会、大刀会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有延边赤色游击队,北满、南满几支游击队。虽然义勇军坚持抗日,但各自活动,没有联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他们组织起来,明确斗争目标,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1933年初党中央对当时东北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确定新的正确的战略、策略原则,委托共产国际远东局就近转发指示,这个指示就是《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省委收到指示信后,立即开会讨论,并向各级党组织作了传达。革命斗争的目标不是像关内那样建立工农红军,成立工农兵联合的苏维埃政府,而是要在东北建立政治的军事的统一战线,以驱逐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东北为目标。这些就是一二六指示信的基本精神。满洲省委决定5月召开省委扩大会议,但是会议在哪里开呢?省委反复研究,最后决定在省委秘密机关——我们的奶奶家中召开。
  当时,奶奶家住在道里,中国十一道街(现西十一道街)13号,房子是半地下室,平平常常,毫不引人注意,室内陈列简单、朴素,床铺桌椅锅碗瓢盆样样都有,全然是普通过日子的人家,丝毫没有临时搭配起来的地下党员住处的样子。
  从南满游击队来哈尔滨开会的杨靖宇,没有安全的地方住,省委就决定让他住在奶奶家。他是5月上旬来的,住了半个月,正好也临近端午节。哈尔滨居民是很重视过端午节的。于是省委决定在端午节那天在奶奶家以“过节请客”的名义为掩护,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因为那天家家户户都过端午节,家中过节时请几位“亲友”,共饮雄黄酒,绝不会惹人注意。事先,爷爷、奶奶张罗买鱼买肉,还宰了一只鸡,预备了不少菜,也准备了一些酒。组织部长何成湘还拿出几块钱“表示资助”。奶奶像个大导演,她提出何成湘的爱人必须来,宋兰韵(女)应该来,李以智应该把三岁的女儿带来,这才像走亲戚的样子。
  端午节那天,上午10点多钟,奶奶家宾客盈门,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爷爷奶奶早早就忙碌起来,他们故意在院子里宰鸡、切肉、洗菜、煮饭,奶奶出出进进上街买葱、买蒜,添购油盐,这样一方面是跟邻居们打马虎眼,另一方面是出去“望风”。李以智抱着小孩也常在院子里跑,到院门口,到街头给小孩买点糖果,借以观察街上的动静。中午饭吃得很热闹。饭后正式开会,还是采取喝茶、唠嗑的形式。中心议题是如何在全满洲各色抗日武装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把各地的义勇军联合起来。会议通过了5月15日作出的接受中央指示信的《关于执行反帝统一战线与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决议》。省委检查了过去所犯的“左”倾主义的错误,明确了满洲党组织当前的中心任务。
  下午5时会议结束,“过节请客”自然“散席”,“客人”们纷纷告辞,两位老人在门口相送。
  党中央的一二六指示信和这次省委扩大会议,标志着党在东北领导抗日斗争在战略、策略上的重大转折。
  
  一件大褂和花布褥子
  
  省委扩大会议后,党内还有些事情要商量,杨靖宇继续住在奶奶家。杨靖宇发现一张《国际歌》歌篇,那铿锵有力的词句,激动人心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低声哼唱起来,虽然不敢大声唱,但声音里却饱含激情和力量: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姜椿芳也跟着低声地唱着,每一句歌词都是他们内心的呼喊。杨靖宇说:“我要把这首歌带回部队,带到抗日前线,教战士们唱。”
  杨靖宇在奶奶家的日子过得非常愉快,这是他浴血奋战的战斗生活中很难得的一次休整。正是这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姜椿芳更加了解了这位忠诚的共产党人和他不凡的斗争经历。在姜椿芳的眼里,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杨靖宇,和杨靖宇在一起,自己也变得日益坚强。
  杨靖宇就要走了,省委通知他回南满,但并没有送来路费。杨靖宇不想麻烦组织,决定自行解决,他换上一身旧的短衣褂,将脱下的大褂和一床花布褥子送进当铺,把换来的钱买了车票。临行前杨靖宇将当票交给了奶奶,他说:“请帮我收着这张当票,等我下次来哈尔滨再赎出来。”奶奶忙说:“当票一年就期满了,到时候我一定给赎出来。”
  第二年春天,令人焦虑的限期到了,奶奶自己花钱,贴上利息,把衣物赎了回来,晒了几回太阳,珍藏在箱子里,等着“老张”来好物归原主。
  1936年6月l3日,姜椿芳在去《大北新报画刊》(党的刊物)编辑部的路上,在中央大街被两名身着便衣的日本人逮捕,被几次拷打和灌凉水,虽然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意识仍然清醒,咬紧牙关应对着。由于单线联系人金剑啸(烈士)没有供出姜椿芳,又由于奶奶请街坊日本左翼女作家,波兰人房东联名写信担保,保证姜椿芳是“良民”,一个月后,姜椿芳才被放了出来。因在狱中编的都是假口供,姜椿芳随时都有再次被捕的危险,必须立即离开战斗了8年的哈尔滨。经组织安排,姜椿芳很快启程去了上海。爷爷、奶奶带着杨靖宇的衣物也到了上海。党组织知道奶奶的工作能力,建议她到苏北江边的盐城开一个铺子,作为解放区、沦陷区之间的联络站。商店老板必须胆大心细,能够应付各种人,会说南腔北调的话,奶奶完全符合这个条件。她接受这个任务,去盐城安排开铺子的事宜。不巧的是,日军开始了“大扫荡”,党组织决定联络站缓办。
  新中国成立后,姜椿芳调到北京工作。奶奶又把大褂和褥子带到北京。后来得知杨靖宇光荣牺牲了,她痛哭好几回。1952年何成湘来家,详细介绍了杨靖宇壮烈牺牲的情况。奶奶又痛哭一场,并说她20年来一直妥善保存着“老张”的衣物。何成湘说:可以把这些遗物送到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永久保存。
  现在,“老张”的衣物,在国家博物馆、长春博物馆都有陈列,但都是复制品,真品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还配有说明,供千千万万的群众瞻仰。
  (责任编辑 刘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