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要使音乐教育的步伐向前迈进,创新教育势在必行。作者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如何进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等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无论是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还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功能,创新教育已不可替代,并从音乐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方面进一步论述了怎样去创新,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创新思维 主动性 愉悦性
在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愈来愈关注的热点。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它的提出不仅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而且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创新教育无论是与传统教育、现存教育、应试教育比较,还是与素质教育比较,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是把学生的地位、潜能、利益、发展置于核心地位,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其职能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的学生综合能力好、创造力强,具有个性风采。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年来,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依此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以适应创新教学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注重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呼唤有个性的教师,教师的个性会强有力地影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讨教材过程中,涌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所谓的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个性特征等。
教师要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为学生将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要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鼓励冒尖,允许“落后”,不求全责备,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教法陈旧,信息含量低,以及重技能轻理论,许多教师对音乐课的理解是“唱歌+技能”,多采取“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更谈不上具有创新意识。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众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来推行,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因而更新教育观念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只有更新观念改变并打破陈规旧俗,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挑战,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应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动力,若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启发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无需动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而如今音乐教育讲究要有新的课改理念,讲究采取好的教学方法,采用一些学生乐意接受、愿意参与、敢于表现的艺术形式;讲究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求异,让学生自主地创编,大胆地表现;讲究学生的“参与”“实践”“创新”;课堂讲求一个“动”字,从而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在感受美妙音乐的乐趣中发挥创造力。
2.创设诱发兴趣的教学环境,主动创新。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一个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时,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发挥。因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情感特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如:模仿、旋律接龙、节奏接龙等有趣的音乐游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可将音乐知识融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兴趣,开启创造性思维,引发创新的动力。
3.坚持激励原则,敢于创新。
教师要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允许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驰骋想象,对于学生的创造成果要持欣赏的态度。例如,在欣赏歌曲《什么睡眠打跟斗》时,我就让学生写一段歌词,有的学生写得较好,有的学生写得很一般,也没有韵律感。但是我毫不吝啬地跷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为的是保护学生最初的点滴创造,使学生体验创造的成功感,鼓起继续创造的勇气。
4.合理评价,鼓励创新。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合理评价是学生成为主体的保证。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优秀,都希望自己时时受到表扬。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我特别注意,只要他们有进步,就加以表扬。在教学中,对于经常有些不爱动的学生,我就特意在歌唱的时候让他们伴奏,欣赏的时候鼓励他们回答问题。有一个学生上课总低着头,从来不看黑板。有一次在认识打击乐器时,我要求每个小组讨论敲打的方法,当轮到他们小组汇报时,我特意指明让他来发言。开始他不情愿上台,于是我鼓励他说:“没关系,不要怕。同学们给点掌声。”在我们的鼓舞下,他走上讲台,配合得很好。此后,在我不断的鼓励下,他树立了信心,主动地学习。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运用亲切的口吻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会使课堂气氛温暖和谐,这样学生情绪放松,愿意和教师接近,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一位心理学家说:“笑是教师和学生的良药。正是通过笑,使师生从压力中得到解脱,从窒息中得到自由,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创造,师生就会感到一种自由,会发展他们的大脑机能,激励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在音乐课中营造一种创造性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情感体验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去想象去创造。
2.丰富联想,续编音乐故事,创设情节,发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音乐常识和乐理知识,掌握一些听、唱、动的音乐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感受、表达音乐的能力和通过音乐进行思考、想象的思维能力。
思维想象力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没有思维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展想象思维,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造一些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能力。如在教唱《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歌曲时,我没有按传统的教唱法进行教学,而是先播放《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的伴奏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在音乐旋律中充分感受二拍子起伏动荡的感觉,然后提问:“听了这段美妙的音乐后,同学们觉得自己好像到了哪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这使学生初步感受、了解了拍子节奏的摇动感,同时在创造性的问答中大大活跃了想象思维。
3.创设创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大胆表演。
音乐之美在于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同样的乐曲在各人听来,具体表现的内容各有不同。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玩,去实践,在玩中感受音乐,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等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做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学生通过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如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将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