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目标的设置,把达到德育目标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怎样认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历史教师思索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德育 历史教学 渗透途径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具体的规定:(1)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5)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如何落实德育目标,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教师、学生、教学方式、评价四个方面简单阐述这个问题,希望找到德育在历史教学中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应该改变观念,在教学中主导学生的情绪状态。
1.改变观念,避免陷入误区。多数教师认为,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像讲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产生这种误区的原因在于不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把这种主观选择,即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对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成是“学会”知识或技能的教育。
片面、形式地理解历史课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学习实际表现在学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硬拉到学生的学习上。
2.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饱满、振奋的状态。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教师的情感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无意之中接受我们所预设的情感。教师必须突破自我,自觉地、积极地自我塑造,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渊博、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坦率、公正民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对学生才有感召力,才能被学生接纳、支持,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了解当代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倾向是教学的出发点。
今天在校的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都在深刻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准确了解和把握我国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和总体趋势,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的放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否则无异于“盲人摸象”“夜半临池”,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为例,虽然弘扬和培养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历史教育永恒而重要的主题,但这一目标在历史教育中的体现并非是灌输所能达到的。学生在观念上普遍认为需要具有爱国精神,但在爱国行为与观念上还存在一些差距,这说明他们在外显的价值取向与深层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德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人的情感认知规律方面去考虑,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再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再由内化至外显的完整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设计教学,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务实,合情合理,构建新型课堂。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追求以情动人、以史育人、情理交融的境界,切不可不顾历史教育的本质,盲目追求形式、赶时髦,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历史的敏感问题,如民族感情、宗教问题等方面要慎之又慎。比如,角色扮演是一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时对角色扮演内容却有严格要求,并非历史上什么角色都可以让学生体验,特别是对历史上一些落后甚至反动势力的代表,首先要想到这些人物有可能带给学生的消极的心理沉淀和人格扭曲。比如,让学生“穿越”到五四运动期间,为北洋军阀镇压学生运动出谋划策,演绎四一二政变时叛变革命的蒋介石,以及扮演日本的右翼势力,否认日军侵华的罪行等“角色体验”的做法就值得商榷。毕竟,历史课不是戏剧,学生并非演员,我们要把握好尺度。
课堂教学要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打破课堂教学的各种束缚,彻底解放孩子,把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孩子大脑的开发者。正如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应该是“火种”,把学生的“火把”点燃。因此,教师应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评价全方位、多样化,突出“激励”机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催化剂。
传统教学中,评价的权威是教师,评价的内容是成绩,评价的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个性”。在“权威”与“统一”中,学生的个性被扼杀了,有个性的见解遭到否定,学生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因此,在《课程标准》中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通过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评价时,应该尽量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各种评价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总之要做到科学性、灵活性的统一。有个性、多元化的正面评价更加重要,这样可以加快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速度,甚至使其在瞬间升华,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