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011-12-31 00:00:00段贵山
考试周刊 2011年91期


  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更是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育形式,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本着“突出基础,侧重日常,贵在积累”的思想。那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如果就德育而言,就应是“管为了不管”,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应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自我定位。“知耻而后勇”,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调动对自己性格再塑的自觉性,提高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口说好比一滴水,实践才是一粒金”。在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之后,关键是实践,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自查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成绩和不足,随时修正自己前进的航标。并且,教师要注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将学生中表现好的典型树为榜样,使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己,真正成为自尊、自强、自律、自立的人。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旗帜,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创造未来。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讲《詹天佑》一课时,可以针对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詹天佑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那样的决定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精神的最好体现。在詹天佑身上,洋溢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每个中国人学习,在思想品德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利用原有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行必须和谐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比如在讲英雄的故事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开展夏令营、升旗仪式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到抗洪救灾活动,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小到拣起地上的纸片、不闯红灯等。这样将专题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让孩子说“我们合作吧”
  在知识经济时代,合作交往能力影响着人们事业的成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有正常的合作交往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应该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让他们不断交流,相互帮助和支持,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交往与合作。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你追我赶,为自己的小组争光,学习、劳动都不甘落后,在不断地为集体争光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在教学方面,教师可创造机会,让学生配合进行课文表演或者同桌之间商讨一种思路。在班队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介绍中外知名企业是怎样注重员工的人际关系和一些因合作而成功的案例。如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合作,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合作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拔河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产生竞争意识;组织学生郊游,在活动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求知欲,也多一份合作意识。学生是单纯的、可爱的,在教师的正确教育下,他们学会了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学会了竞争,也学会了合作。
  四、“拔高”评价孩子
  小学生喜欢把老师的夸奖看做自己积极行为的肯定,一味批评,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应针对儿童的这种特点,学会“拔高”评价的方法。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品德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会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也会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深入实际,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