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枯燥”为“情趣

2011-12-31 00:00:00杨小燕
考试周刊 2011年91期


  摘 要: 由于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抽象乏味,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针对中学思想政治课低效现状,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激趣方法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各科都要注意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更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要求
  1.优化教师形象,提高人格魅力。
  “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政治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如果师德形象与学生的期望一致或者比学生的期望更好,学生就会由敬佩老师的人格而坚信政治课的科学性,坚信思想政治课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了解学生,增强教与学的和谐性。
  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政治课教学照本宣科的状况,在理通教材的基础上,从社会生SCI36HpR8ZnkqNdxHbGsh/LOj6jmZMcEC+LUI1WFGdk=活中广泛收集现实材料,如国际的、国内的、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信息,和教材有关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3.积累丰富的材料。
  要使思想政治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必须汲取书报、电视、广播等营养,积累社会生活的所见所闻,将有用的材料、信息系统编码,贮存起来,随时可用。这样就不至于使政治课枯燥乏味。
  4.下工夫研究讲功。
  政治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讲活,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兴趣浓厚,就必须广采百家语言之长。要向哲学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学习语言的严谨;向语言学学习语言的规范;向相声学习语言的幽默;向群众学习语言的通俗。如果政治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既吃透教材精神,又掌握形象丰富的素材,政治课就一定会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技巧
  1.把握知识结合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之一是有机结合不同知识,使客观世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2.让课堂多一点笑声。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政治教师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而产生共鸣。和蔼、微笑、幽默的教师能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的精神获得自由,在高峰体验中绽放绚丽的智慧花朵,教学变得轻松有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当学生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激发兴趣的基本途径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营造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思想政治老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在教学中巧妙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
  3.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烈、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4.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
  教师在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同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他们能“跳一跳,摘桃子”,做到难而有趣。
  四、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不胜枚举,幽默的语言、音乐、实验、寓言、典故、诗话、电教媒体等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很有帮助,运用这些手段,思想政治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魅力。
  “学从乐中始,乐从学中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变“枯燥”为“情趣”,变“死记硬背”为“体验成功”,这是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素质、提高中学政治教学质量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赵章留.论学习兴趣的培养.衡水学院学报,2003,(1).
  [2]张德琇.教育心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