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形式之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服务于人类学习和生活的强有力工具,以其直观多样性、情景模拟性、模块交互性、便捷共享性、高效辅助性等特点融入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已受到更多的关注。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前期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根据教材需要的规划设计、媒体及相关内容的选择、文图音视频多种素材的搜集、版面风格的确定等。这些项目纷繁复杂,因此课件制作前期必须明确和协调好基本关系,才能为下一阶段具体内容的制作做好铺垫,制作出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交互性、艺术性的课件。
关键字: 多媒体教学 课件制作 关系
多媒体课件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及时有效的反馈等优势深受师生的欢迎。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作指导,即多媒体课件引入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因此不管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还是应用,都应该紧密围绕“以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中心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界面人性化、高效辅助课堂的多媒体课件。根据我对当前多媒体教学的观察发现,教师在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盲目地应用多媒体,固化设计思路、人灌改电灌、媒体泛滥等,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呢?基于此,教师应理性看待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前期明确并协调好以下两大关系,为后续制作出高效辅助于课堂的多媒体课件做好铺垫。
一、“独”媒体与“多”媒体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教学媒体是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应根据教学任务和要求灵活恰当地选用媒体。我多次听课发现,多媒体课件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练习,甚至模拟实验、板书内容等,成为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独”媒体;其实,我们可用的传统媒体真的称得上是“多”媒体,包括:教科书、教参、实物、模型、自制教具,还有幻灯机、录像机、投影仪、实物展台等。心理学研究表明:让人识别一种东西所用的方法不同,所需的时间也不一样。如语言描述需2.8秒,线条图画需1.5秒,黑白照片需1.2秒,彩色照片需0.9秒,直接观看物体的原状只需0.4秒,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对媒体的选择和组合。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不能完全替代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安排看图、看模型、看实物、动手做实验等。对于传统教学中说不清道不明、单靠有限的模型和挂图很难讲清楚的知识,可以选择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有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一种媒体才会比另一种媒体更有效。当然,同等效果的情况下,应避繁就简,考虑性价比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应在全面分析学生、钻研教材之后,根据教学任务和要求,合理选择媒体,并适时对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节中,对于椭圆定义的引出,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展示动态变化过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椭圆的定义及其方程。但是在“标准方程的推导”这一部分,结合数学教学的规律性,我认为回归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即做必要的分析归纳过程和运算推理过程,最好通过板演呈现,才能较好地展示师生双方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效果远远好于用屏幕直接展示出来,也将多媒体教学以演示型为主向以互动型转化,真正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二、将课件自制与“拿来主义”有效结合,切实减轻课件制作的负担
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遵循一个原则,即任何类型的课件都要服务于教学,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所授课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其反馈情况,并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适时调控。对目前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第一,“流水课件”。由于大部分教师制作课件处于初级阶段,把课件制作当做课前准备的首要环节,忽视了教学设计,课件上寥寥几行字就代替了常规教学设计中备教材、备学生及环节中学生活动、课堂检测、学生表述总结等过程,只是简单地将书本内容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因此,这种课件称为“傻瓜课件”,缺乏交互性、智能型等,课堂中无师生情感的互动交流、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及自主探究的学生活动,这就严重削弱了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完全的“拿来主义”课件。网络给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备课资源,具体到版本、章节、课时等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课件,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很重要的问题:尽管外界相关的信息资源完全一致,授课对象却千差万别,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决定各自的知识经验、接受能力、知识加工及表述能力都不相同,因此,优质的下载课件在不同的教学实际状况下未必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我们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课件要服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课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通过什么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解决本次课的问题?当然还要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等。一个优质的课件在制作初期经过了详细的规划设计,后续工作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完全制作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课件制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一是难度大、要求高的可以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Authorware、Director、flash甚至可以开发专题网站完成,但是这是一个相当耗时耗力的过程,适宜于比赛类课件的制作,当然最好能得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帮助与指导。二是易学易用的Powerpoint最适合于普通的教学课件制作,操作便利简洁,常用功能齐全。对于已经习惯于Office家族软件操作的人员最合适不过,消除了技术上的顾虑,制作时就能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重难点的突破上,也更能体现课件制作的基本目标。三是采取“拿来主义”策略,将自己已有的课件资源与下载的课件资源结合起来,根据课的类型、课的内容特点、重难点突破、学生分析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组加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制作过程简化。目前在教育系统资源中着力于建立“积件库”,“积件”正逐步引入多媒体教学中,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有待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丰富“积件库”,更好地应用各具特色的“积件”服务于多媒体教学。
总之,在课件制作的前期规划过程中,明确并科学处理文中所提到的基本关系,从多媒体的选择、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等方面坚持“媒体互补、加工重组”的基本设计理念,制作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课件。教师还应该不断反思制作过程,积累制作经验,勇于制作尝试,探索制作技巧,以便制作出更多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秀课件服务于课堂教学,达到改善多媒体辅助教学现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新兵.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与对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1-2.
[2]李育江.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要解决好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8.
[3]李建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8.
[4]刘鑫.当前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常见误区及对策.新课程研究,2009,161.
[5]唐广东.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几点认识.信息教研周刊,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