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向生活世界回归。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学科生活化应该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师生都要树立数学生活化的意识。
关键词: 数学学科 生活化 问题 意识
一、正确认识数学学科的生活化问题
1.数学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生活。
从古代的结绳计数到现代的人类遨游太空,无一不与数学息息相关。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与数学发展有关系。从自然数的产生来看,是人类在生存中为了比较的需要,用绳子结成结统计每天狩猎的多少及比较谁多谁少。这样数数、多少、比较等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逐渐产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探索地球以外的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的选择。试想,航天飞船离开了数学,能启动、控制和回收吗?人类每天的衣食住行,哪样能离开数学?所以说,数学是在生活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2.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服务生活、改善生活。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基础性是不容置疑的。所谓基础,就是学科内部的基础及对人的一生的生存和发展起基础作用。从现实的方面来讲,学数学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农民按比例兑农药,工人根据尺寸修房,工程师按要求设计图纸等,都离不开数学。所以说,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不仅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地工作,还可以运用数学进行创造性劳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更好地改善生活条件。
二、师生都要树立数学生活化的意识
倡导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是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与其生活实际相联系,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新教法,树立数学生活化的意识。
1.数学就在身边。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或者说学生天天都在与这些数学知识打交道,只是没有提炼成数学问题。如:买菜、卖菜就包含着小数的加减乘除法;与学生每天相伴的课本、课桌、黑板等实际上都蕴含着许多几何知识;学生的小组学习、分作业本等包含了诸如平均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数学就在身边。
2.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人教版有些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城市化倾向比较重。如果教师按传统教法教,则有可能学生既不能理解知识,又无法培养学习能力,甚至由于书本内容过于生疏,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数学教师要树立“大数学教材观”的意识,意识到数学教材只是提供了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要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具有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就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举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将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有机地融入其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真有用”,才能在一种熟悉的氛围中,保持一定的兴趣,自主探究,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数学学科生活化应该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倡导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还是指导教师教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1.有较丰富的数学素材积累。
教师在上课时,要能根据知识的特点,随意举学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从那些熟悉的事例中发现问题,并逐步形成“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今后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的想法,从而产生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因此,教师要熟悉身边的人、事、景、物,将那些看似毫无联系的素材,加上一些恰当的数学语言,使其成为学生熟悉的、鲜活的数学材料。
2.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
学生由于认识水平和分辨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很难将身边的事例归入数学问题中。这时教师要着手引导。如:教“圆柱体的侧面积”时,通常的教法是,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圆柱的侧面积,再看如何求侧面积,最后回到现实中,看做一个水桶的侧面需要多少铁皮。联系学生实际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用纸片做一个水桶,再让学生猜猜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的纸片,学生在拆、拼、量等实际操作中发现了侧面积的算法。最后将学生自己悟出的算法运用于实际当中,如挖一个底面半径是2.5米,深0.8米的圆形坑,要在它的周围和底部抹水泥,每平方米要抹水泥10千克,需要水泥多少千克?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有了感性认识,还建立起了“动手做数学”的理念。
数学学科教学向学生生活回归,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指导思想。就当前形势来看,当务之急是解决观念问题。只有教师的观念更新了,才会有更新教法的意愿,也才能将“数学课堂向生活回归”的理念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