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预习习

2011-12-31 00:00:00黄勇
考试周刊 2011年91期


  摘 要: 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对预习的重新认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本文从中年级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着手,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预习 习惯养成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学会学习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学生如果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获得好的预习方式,对后续学习就会很有帮助。
  由此,在本学年,我在要求学生课前主动预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感悟小结如下。
  一、数学预习不仅要将教材中的例题读一遍,知道解题结果和答案就结束,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例2的预习中,我除了要求学生读例题,自学后能自主完成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外,还让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思考教材上几个探究性的问题:“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在新授课中,我直接让学生汇报预习结果,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谈谈收获和疑问。学生自主解决了“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在解决“数位上出现0该怎么读?”这个问题时出现了困惑和争论,如:“708000”中万位上的“0”读不读?我适度引导,个别学生用“万级数的读法可以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只不过万级读完以后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的结论,解释:“个级末尾的0不读,那么万级末尾的0也应不读。”我顺势引导学生小结:“每个数级末尾的0都不读。”
  这样预习,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二、数学预习贵在“坚持”,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我坚持在每天布置预习作业时,把预习的内容及问题板书到黑板上,要求学生认真抄写在家庭作业记载本上,回家认真完成。刚开始,我未能找到有效的督促检查的办法,导致部分学生认为预习作业只不过是个形式,回家随便翻翻书就行了。后来,我吸取教训,做了一些改进。首先,我加强了预习方法上的指导,探索好的预习练习设计;其次,我在上课检查预习时请同学谈预习收获,正面引导,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最后,我发动同桌或小组互查,相互督促,预习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在后半期的新课学习中,如果我偶尔没布置预习作业,就会有很多学生“提醒”,可见学生已初步养成了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三、承认学生的差距,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达到不同预习水平。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不要强求学生都达到相同的预习效果。教材中一些探究性的较难回答完整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没能解答或解答不完整就加以斥责,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商变化”规律的例题里面研究了被除数与商、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等问题,结果在预习中能把这问题解答思路全部弄清楚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只是对某个变化规律有一定认识。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不同水平的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其余学生补充,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展现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学习得到了肯定。总之,在预习中应该肯定和鼓励大多数同学,不应该挫伤多数同学的积极性。
  四、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预习问题,指导预习方法。
  “预习”是“学生预先学习”的意思,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外内学习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如果教师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在老师未讲新知识之前了解教学内容,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就能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课堂负担。
  我通常采用如下四个步骤设计预习题。
  第1步“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
  第2步“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第3步“为什么这样做”:反映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方向。
  第4步“还有什么不明白”: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上述几个步骤是就设计预习作业的整体而言的,具体到某一堂课,应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设计。在四个步骤中“为什么这样做”是基础,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如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3页“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我设计了如下预习题。
  1.预习第53页例2(1)。
  2.完成书上第53页例2(2)填空及做一做。
  3.说说计算过程或算法,并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根据是什么。
  4.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及时掌握反馈,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学生完全不懂或大多数不懂的重点突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小数四年级上册第46页“口算乘法”时,了解到学生已经会两位数(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于是我改变原有教学思路,重点让学生在这基础上学习领悟末尾有零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达到了教与学的优化。
  当然,小学数学的预习,对我来说是一项全新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督促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何更科学地设计预习作业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继续探索,我将在这方面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