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妈妈是一流的

2011-12-31 00:00:00蔡美儿
视野 2011年7期


  许多人都想知道中国父母是如何抚养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的,不管他们是否愿意做,都能把他们培养成数学天才和音乐神童,就像是由于家庭内部熏陶的一样。好了,我可以告诉他们,因为我做到了。下面列举的是我的女儿索菲亚和露露绝不允许做的事情:在外过夜、看电影、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考试成绩没达到A、除了体育和戏剧外其他学科没有得第一名……
  
  中西父母三大不同心理定势
  中国父母能做的许多事情西方父母都不敢做。我认为在中国父母和西方父母的心理定势中有三大不同点:
   第一,西方父母非常担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非常担心孩子在没有做成某事后的感受,所以他们不断告诉孩子:你曾经在某个测试或某个独唱会上表现得多么棒啊!换句话说,西方父母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灵,中国父母不是。
  比如,孩子得了个B回家,西方父母仍然会称赞他,只有一小部分会让孩子先坐下,告诉孩子他有些不赞成。如果一个中国孩子得了一个B,也许接下来的就是一场暴风骤雨。震惊的中国妈妈会让孩子来做几十遍乃至几百遍的练习测验,直到他再次得到A。
   第二,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应该感激他们为其做的所有事情(中国妈妈做得很深入,亲自为孩子煮粥,督促练习,时常询问、跟踪)。
  第三,中国父母相信他们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所以就无视孩子们的要求与爱好。这就是中国女孩不能在中学交男朋友,孩子不能外出宿营的原因。
  不要误导我了:那不是中国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只需换位思考一下,他们可以为孩子放弃一切。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
  
  中国式强迫兴趣的故事
  这是一个中国式强迫兴趣的故事。露露7岁了,仍然在学习两种乐器,经常弹奏法国作曲家雅克·伊贝尔的一支名为《可爱小白驴》的曲子。这对小孩子来说是太难了,因为很难保持在那么复杂的韵律之间不会晕头转向。
   露露做不来。我们给她做工作,演练她那太僵硬的手指,一次又一次。但每次我们把她的手指合在一起时,另一指又变形了,所有的都是分开的。终于,在决定给她教训之前,露露恼怒地表示她将放弃练琴,还不停跺脚。“现在回到钢琴旁!”我命令道。“你不能管我!”“哦,我能。”
   回到钢琴旁后,露露让我付出了代价。她很不情愿地乱按着琴键,又突然抢去乐谱,把它撕得粉碎。我把乐谱粘回了原来的样子,拉着露露的玩具屋到了汽车旁,告诉她:如果明天不能把“小白驴”弹好,我就把你的玩具一件一件都捐给救世军。我吓唬她说,不准吃午饭,不准吃晚饭,没有圣诞节礼物,不准办生日聚会……
  我挽起袖子,走到露露身边,我们一直练习到了吃晚饭的时间。这时,我仍旧没有让她停下,不准喝水,不准去洗手间。
  终于,那种令人沮丧的气氛消失了,露露做到了。她的手能够协调地在一起弹奏了——左手和右手各自泰然自若地弹着。露露和我同时觉察到了成功的来临。我深出了一口气。露露又毫不犹豫地弹了一遍。这次更加自信,更快,更能抓住节奏了。过了一会,她开始变得笑盈盈的了。
  (吴焱摘自中信出版社《虎妈妈的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