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只有一百多位村民。这些村民在这里日夜劳作,自给自足,他们只想一件事:努力干活,多种点粮食,填饱肚子。他们没有走出过这村子,因为这里与外界隔离得太远太远了,他们害怕会饿死在半路上。
他们当中,有一位名叫阿呆的男孩,全身瘦骨嶙峋,脸色蜡黄,眼神呆滞无光,身穿一件破旧的棉袄。阿呆是位弱智者,他的母亲在生下他时就死了。他的父亲是一位农民,跟其他人一样,每天都重复着那累死人的、没完没了的农活。他还有爷爷。在文化大革命时,爷爷是因为逃难而躲进村里的外来人,他从此没再出去过,也就在这里落了根。
阿呆的爷爷一直忘不了北京,忘不了开国大典,忘不了毛主席。他一直想去北京,想去看看当时的现场,哪怕一眼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他太贫穷了,这里太落后了,而他又老得太快了,还没等到阿呆满十岁就去世了。临死时,他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不断地重复着:“北京——北京——北京——”最终还是松手了。
阿呆的父亲牢牢地记住了那两个字,他知道那是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他要去完成老人的遗愿。阿呆也记住了那两个字,他知道那是一个爷爷至死也没去成的地方。阿呆的父亲更努力地干活了,因为他要攒更多的钱和更多的粮食去北京!
阿呆看着父亲越来越瘦,身体越来越差。结果有一天,他的父亲忍不住病倒了。阿呆看着虚弱的父亲,哭得泪流满面。他想去给父亲找医生,可是父亲说不必浪费钱,他只是累了,躺几天就好。结果,父亲越躺越累,最后永远地得到了休息。
阿呆看着那两座矮矮的坟墓,他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他忽然想到了北京,那个爷爷和爸爸都没去成的地方,他想去看看。他还在想的时候,就已经行动了,他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几亩田地,勤奋地耕作。村民们都劝他,他们觉得北京不吉利,不然他的爷爷和父亲就不会因它而死。阿呆执意不听,他只有一个念头:去北京!
阿呆辛勤地劳作了几年,终于在十八岁那年启程,踏上了去北京的路程。阿呆走了很远很远,还是没看到爷爷曾说过的那种跟泥土路不一样的水泥大道。他的鞋子破了,露出了他的脚趾头。那双鞋黑糊糊的,他全身也黑糊糊的。他记不起自己有多久没洗澡了。终于,他看到了跟泥土不一样的水泥大道,他高兴地大叫、狂奔。他看到了很多怪异的东西,会跑会叫的里面坐着人的大盒子;有很多颜色的会发光的圆圆的小珠;有很多很多高过天的房子……
阿呆漫无目的地在城市里穿行,他想向人们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