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旅行

2011-12-31 00:00:00
美文 2011年22期


  一
  要下雨了。
  小宁盯着窗外黑压压的乌云,如是想。
  离屋檐不过几尺的距离,有灰蒙蒙的云层挤挤挨挨地覆盖着,低低的,仿佛随时都有坍塌下来的可能。似乎是有风的,因为远处的树叶在微微颤动,但定睛去看时,却是一副泰然自若的模样。
  楼下广播断断续续地传了上来,伴着些许杂音,小宁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是当地的交通广播,无非是哪个路口交通堵塞哪个街道进行卫生整治之类的家长里短,主播却兴致不减。于是打算关窗,便无意识地凑近了一些,“请听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市火车站从今天开始开通直达上海的K396列车,始发时间为21点08分,途径合肥,南京,杭州……”
  小宁微微一怔,脑电波莫名其妙地兴奋起来,却不知是刚才消息中的哪个词语触动了神经。但是又很快的回过神,麻利地关好了窗户。
  写完作业已是下午一点钟的光景,雨依然没有下下来。小宁舒了口气,从沙发上顺手捞起今天的报纸,随意扫了一眼,看到的却是“火车站新开列车名单”的字样。于是扔下报纸,鬼使神差地记下了很久没有去的火车站地址,又鬼使神差地回屋收拾起东西来。仿佛想起了什么,拉开最里层的抽屉——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叠过年时候的压岁钱——粗略数了几张之后,连同身份证一起小心翼翼地放进了钱包,然后拎起柜子上偌大的背包,朝门口走去。
  也就是在锁门的一刹那,那个扰乱脑电波的念头才突兀地再次冒了出来。
  是的,南京。
  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她就是想出去转一转罢了。
  二
  火车启动的那一刹那,姗姗来迟的大雨终于倾盆而下。
  直到此刻,真真切切地坐在火车的卧铺上,看着豆粒大的雨滴劈里啪啦地敲击着小窗,小宁却还是觉得宛若梦境。
  有多久没下过这样的大雨了?小宁盯着窗外漆黑的一片,如是想。
  好像小学作文时“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记得当时还被老师狠狠地表扬了一番。已经成为模式了吧,晴天时“天高云淡,万里无云”,阴天时“黑云压城”,雨天时“断线的珠子”之类的用滥的短句,却因为当时出自小学生的笔下,便不时得到些意外的肯定。现在想来有些却着实是异常贴切的,比如这句“断了线的珠子”,至少对于不擅长写景的小宁而言。
  这样胡乱想着,目光却收回到了车厢内。
  对面是个大学生模样的女生,安安静静地读着手里的书,小宁眯起眼睛来还是看不清书名。倒是对方忽然抬头,于是一瞬间的尴尬。
  “我去杭州上学,你呢?”大概是为了打破沉默吧,三分试探性的语气,把疑问句撂给了一脸歉意的小宁。
  “南京。旅游”。小宁下意识地撒了个谎,补了一句。
  “这样……”对面的女生放下手里的书,微微一笑,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不上学?”
  “呃……放假了”。小宁勉强回应了一个笑容,想起那句经典的“用无数个谎言去圆一个最初的谎言”,忽然有些后悔。
  那女生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好像理解一般,也就没再多问。
  正在小宁犹豫要不要说出真相时,手机却适时地亮了起来。低头去看,果然是父母心急如焚的短信。也难怪,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自己却像是蒸发了一样,电话统统设置了自动转接,怎样都联系不到。小宁又往下翻了翻,还有几条同学的短信,也无非是询问状况,一个接一个的感叹号看起来煞是惊心。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小宁发着呆,这样想着。直到这一刻,她依然不太明白自己到底现在干什么,好像一个木偶一般,从那个飘入耳朵的广播开始,就被旁人操控了去,自己只能一步步地按指令走。
  小宁后来想,也许自己心里早就种下了一颗叛逆的种子,只是被其他的树叶与枝丫小心翼翼地掩盖住了,始终不见天日。却轻而易举地被一句话点燃萌芽。思想果然就是这么奇怪。
  “南京一个人的话,坐地铁吧。比较方便。”对面女生的声音似乎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小宁回过神,怔怔地看着对面低头看书的身影,还以为是听错了,“我之前去过南京。”
  “嗯,谢谢”。小宁轻声说道。
  窗外,大雨如注。
  三
  到站的时候,已是清晨。
  小宁被乘务员唤醒,迷迷糊糊地收拾好行李。对面的女生还在熟睡,小宁看了一眼,心底说了一声“再见”,便轻手轻脚地走了出去。
  站台的风夹杂着丝丝寒意呼啸而来。虽然是一月份的光景,南京的天气却已经阴森寒冷,好像一个七八十岁的黑衣女巫,缓缓地蠕动嘴唇,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对于路途,总是有天生的熟悉感。从火车站出门右转不远,小宁就看到了地铁站的地上入口。脏兮兮的玻璃上因为天冷的缘故蒙了一层薄薄的水汽。马路不宽,车也很少来往,是小宁期待中的清冷。
  圆乎乎的地铁号牌拿在手里,小宁研究了半天才确认无疑地坐上往西开的地铁。有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挂着耳麦,眼神疲倦不住地打着哈欠;身穿职业套装的女性妆容严谨,每隔一段时间就神经质地看看手表;戴细边眼镜的中年人倚在座位上,正襟危坐地研究手里的报纸;穿深灰色宽松外套的年轻人举着不知从麦当劳还是肯德基买来的早餐,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车厢里的电视。小宁看着生活的蒸汽在他们头顶盘旋,忽然很为自己的逃离而得意。
  原来以旁观者的姿态观察生活,是这么有趣的事情。小宁不禁莞尔。
  正打算好好观察观察旁边妇女手提袋里的新鲜蔬菜,一个甜美的女生就在头顶响起:“终点站到了,请下车。”
  小宁轻快地出了地铁门,却被门口的站台名吓了一跳。
  看着笔直的线路图,小宁忽然意识到进入地铁站的时候似乎转了180度。
  不是吧,居然坐反方向了?
  四
  从麦当劳出来,小宁依然对刚才服务员狐疑的目光耿耿于怀。不过自己也确实没有什么理由,毕竟这个时候自己本应该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奋笔疾书考试来着。想到一下子被别人当成了逃课的坏学生,很是懊恼。
  眼前忽然一亮,一个白色身影从灌木丛中一闪而过。小宁蹑手蹑脚地跟了上去。
  是一只白猫,尾巴笔直地竖着,步履轻盈而优雅,很像小宁家的小白。小白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一定是站在阳台上晒太阳吧,或者拨弄个花花草草什么的。
  跑神的间隙,那只猫已经走远了,只有尾巴尖上的黑点在闪闪发亮。小宁连忙三步并做两步地跑了起来,却一下子吓到了那只警觉的猫,它回头看了小宁一眼,“喵呜”一声,轻盈地跳到了路边的一棵樟树上,消失了。
  旁边的院子里传来欢闹的笑声。小宁扭头去看,白色的栅栏后面零零散散地摆着五颜六色的滑梯与木马,一群四五岁的小朋友正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接一个地爬过塑料台阶,然后从滑梯上“哧溜”一下滑下来,乐此不疲。
  小宁想起来,小时候的自己似乎是不喜欢滑梯的,对于从高处滑到低处所带来的快感有着莫名的恐惧,还总是卡在半途中不能动弹,只会吱吱哇哇地大哭。楼下的小花园里倒是也有些玩具的,小宁最中意的就是秋千,爸爸在家的时候总是喜欢让他把自己荡得高高的,然后很开心地享受那种风吹过耳边的感觉。可惜后来秋千逐渐承受不了自己不断增加的重量,每每坐上去都会发出吱吱呀呀的铁索摩擦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楼下的小妹妹抢了自己的宝座,还只敢胆怯地荡着有限的幅度。
  真是的,出来了还想这些。
  小宁连忙在心里喊了“STOP”!
  五
  虽然不是周末,夫子庙却依然熙熙攘攘。空气里全是食物的香气,有年纪不大的小姑娘操着吴侬软语推销着小宁叫不上名字的土特产。秦淮河的水绿汪汪的,雕栏画柱的游船一动不动地浮在上面,小宁发了呆,她怎么也想象不来朱自清笔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所描绘的热闹场景。
  街两边全是新建的复古阁楼,青砖碧瓦的旧式小楼倒成了稀罕物,从东头寻到西头也没有见到传说中的小吃街。向店铺老板一打听,才知道因为城市改造被迁到了别的地方。小宁实在想不通自己喜欢的美食与城市建设有什么关系,又不愿白来一趟,便走进了旁边一家看着生意不错的小吃店铺。
  只可惜,章鱼小丸子太油腻,糯米莲藕又甜腻地沾着黄色的糖汁,小宁端详了半天,终于丧失了继续吃的勇气。她突然无比想念妈妈做的皮蛋瘦肉粥与糯米丸子,怀念起家里混着米香与油烟的小厨房的味道来。
  路过一家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外面的巨幅海报提醒着电影院的存在。这种古典与现在的结合,小宁觉得新奇,没有犹豫就走了进去。
  影厅不大,银幕上演的似乎是古代的片子。依然有兴奋的小朋友们挥舞着手里的激光灯晃来晃去,在屏幕上留下恼人的红点;亲亲密密的情侣娇俏的依偎在一起,分享着黄澄澄的爆米花;依然有人在黑暗中旁若无人地接电话,嗓门尖利并且肆无忌惮。小宁看着看着就有点失落。
  原来也不过如此啊。
  六
  快到傍晚的时候,小宁辗转到了大屠杀纪念馆。
  明明是白天,却莫名地打了个冷战,想起同学之前的调侃,“阴气太重”,就在大厅停下了脚步。最后的结果是没有勇气再迈出一步,只好在旁边买了一丛素净的白菊花,插在门口的纪念板旁边,心里虔诚祷告着逝者安息,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
  后来坐公交车,漫无目的地在城里晃荡,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中山陵与雨花台,却都没有停下来。
  自己果然还是不适合历史感太厚重的地方啊。
  小宁看着站台下等车的一家三口,没缘由地湿了眼角。
  七
  “您好,请问您办理什么业务?”
  “买一张南京始发的返程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