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文:199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并被授予国家级“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现为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已发表文学作品1000万字左右。
(一)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读过信后的讨论内容。
甲:这封信为什么引起我把它改写为记叙文的兴趣呢?主要的一点是它饱含着当年鲁迅强烈的爱憎感情。他爱读《黑奴吁天录》,爱并不比日本青年差得祖国青年,爱友好的日本人民,爱科学;同时,他恨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丧权辱国,恨初到仙台一个月中的沉闷的学习生活,尤其恨旧的教育制度与旧的教学方法,认为在这样的学校读四年,最多成为一个不至于杀人的医生,但思想已经僵化,变成一个木偶人了!这一点同鲁迅后来走上弃医从文之路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是最早的信号。所以,读着读着,一个爱憎分明有血有肉的形象仿佛从信里迎面走来……至于具体写法,还请你们多出主意,我们来一个通力合作吧。
丙:我昨天刚看完《鲁迅传》,觉得有些地方对照一下,更能体会鲁迅的感情。鲁迅是1902年到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文的,虽然酝酿学医,但没有把其他事情置之度外,他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爱读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弱小民族被侵略的历史书籍《波兰兴亡史》《希腊兴衰史》,同时,为了在祖国传播科学知识,1903年写了科学论文《说鈤》,正好同这封信中提到的翻译《物理新诠》相衔接。可见到仙台之前,他的生活是生气蓬勃的。我想,这一点可以充实到我们要写的记叙文里去。
甲:你这样一说就具体了。我们刚才说的内容可以穿插在一些细节之间。
丙:思想内容上要有一根红线,情节结构上要有一条贯穿线,这样读起来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生活气息。我想,鲁迅信中提到的一些细节不但要用,而且要反复用,比如买了怀表,在适当的时候也要摸出来看看时间,如果那时刻是有意义的话。
甲:对了,我们要把这一天写成鲁迅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弃医从文的转折点。只有这样,取出怀表看时间的细节才有深意。
乙:你这句话提醒了我,我们要把所有细节集中到一天当中,就是鲁迅写信的那一天。
丙:那一天,仙台久雨初晴,秋气萧萧……不过,我以为,一天太长了,时间要尽可能压缩得紧凑一些。
乙:真是个好主意!时间紧凑,细节增加。
丙:能增加哪些细节呢?
甲:有了!信中提到“所恨尚有怪事由新闻纸以触我目”就是指清政府丧权辱国,这就可以化作一个细节——鲁迅每天走过十字路口的阅报栏,有驻足浏览的习惯,这一次看到“怪事奇闻”,便愤然离去!
乙:还可以把这封信也作为一个细节来处理。说明他要把仙台这一个月来的思想情况作一次总结,并表达对祖国、友人的怀念。
甲:这一下我们就可以把题目定下来了,——“初到仙台话爱憎”,好不好?
乙:概括得好,但不大像记叙文的题目……
丙:删去后面三个字,就叫“初到仙台”怎么样?
乙:好!
甲:好!能不能把层次也初步定下来?
丙:对。第一层从傍晚写起,因为这时左邻右舍嘈杂的人声最大,激起鲁迅去土樋町,把迁居的事定下来。
乙:但是,还得先做好作业。
甲:这时,就可以插一段学习生活的介绍。
乙:鲁迅的思想是深沉 。这时真正吸引他的是昨天收到,连夜读完《黑奴吁天录》。也许还放在床头,这时再次拿起。他思考着一天来盘亘在他脑际的一系列严肃的问题。
丙:接着补充东京两年的生活多么有意义,而仙台一个月的生活已经厌倦了。
乙:这本书中那些身强力壮的黑奴既然还在被压迫被剥削,那么,做医生的即使把病人医好了,又能解决什么根本问题呢?
甲:对!从这一点引出他对“医学救国”开始持怀疑态度,就非常自然。
丙:这时候,外面天色暗下来,鲁迅该出门了。
乙:就在路上买怀表。
甲:就在十字路口看报纸。
丙:那么,写不写鲁迅从土樋町回来?
乙:我看鲁迅朝土樋町走去,心里盘算着什么,我们的文章就可以结束了。
丙:比如说盘算着回去以后写这封信。
甲:我们这样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篇文章准能写好。现在是不是总结几条原则,大家可以根据原则,个人写一篇试试。
乙:第一,以典型的细节为线索。
丙:第二,以一个月的仙台生活概况和近两年的东京生活概况作为主要插叙。
甲:第三,自始至终贯穿鲁迅的爱憎感情。
乙:而且,这种爱憎感情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甲:这几条原则确实很好。我记得语文老师曾经说过:生活中的素材好比芝麻,而文章中的题材应该是芝麻油。芝麻油是从芝麻提炼而成的,题材是从素材提炼而成的,它已经不是各自孤立的,没有内在联系的芝麻,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芝麻油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丙:等我们都写好了,再以一篇为蓝本,进行加工。
乙:我们动笔之前,还要研究这封信,把尽可能多的芝麻打成油。以后定稿的,比今天讨论的一定会有许多长进。
甲:这个工作确实要好好做。我们还要虚心倾听同学们对我们这篇稿子的意见。
上面三位同学的讨论,实际上是对我们的构思启发。希望大家多动脑筋,着手练习。写成初稿后,参看下面附录的例文,再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