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补短

2011-12-31 00:00:00疏闻
民间文学 2011年10期


  闹不清是江南还是江北的哪爿地面有座城,造型别致奇丽,像条舞动的青龙,在明珠般玲珑美幻的建筑群间蜿蜒游弋。这里水名龙水,山名龙尾山,城也就自然叫龙城。相传龙城的诞生,曾让几十位造办官员和大师坐了蜡,有的甚至搭上了老命。这一日,朝廷又委了个少壮的,名叫鲁博。鲁博跟大家打过招呼后就脱去官衣,换一身短打扮,穿双草鞋带领众人就勘山测水,三个月后设计出一张名为“龙城”的规划图。
  鲁博带领大小官吏和众工匠,将龙水与巨丘隔断,向两旁各开深渠,把水引出峡谷。过了十多个年头,龙城终于建成……特别是鲁博大师,工程一就便向皇家托故辞归,不久举家迁居龙城,承继祖业,开办作坊,授徒传艺,数十年间,该城铺坊厂作林立,从这里走出的名工巧匠遍及四方……
  这天,鲁博家突然来了两个人。这二人一个精工木刻,姓燕名合;一个擅长石雕,姓赵名成。两人同住一村,赵成住村头,燕合居村尾,是一块尿尿和泥玩儿的发小。两人凭着禀赋和爱好,大了一个当了木匠,一个做了石匠,都是绝顶聪明的主儿。只是自纂的手艺,在四乡八里还吃得开,但到大地方就傻了眼。为此俩哥们儿一碰头,一咬牙:走,访贤拜师去!主意已决,二人别妻离子,相伴上路,寻了半年多,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不意竟闯入了鲁博大师的门下。鲁博师傅看了他俩的活计,直夸朴中见真,拙中带巧,构思简练奔放,造型多法自然,很少有做作的陋习,以他俩单纯好强的禀性,倒是根基不赖的好坯子,经过点化,假以时日,成才不是问题。从此,燕合、赵成二人在鲁博跟前一待就是十多年。这一日,恩师发话了:你二人离家也有十几年了,为师也没啥可以再教的了。你俩回去自立门户,各显艺业,都要养家糊口,不过不要看钱太重。为师只要你们记住,你二人是同一天来,同一日归,以后定要同心同德,取长补短,不然这碗手艺饭可不好吃。二人谨记师诲,洒泪拜别恩师,出了龙城。
  两人回乡后,赵成在村头开了爿石作坊,燕合搭村尾办了家木行。他俩一亮手艺,比之往昔,无异于天壤,名声陡震,上赶着前来拜师的踢破了门槛儿。他们两家也真不含糊,合作得天衣无缝,活越做越精,口碑也一日比一日好。谁知,两人却因沾沾自喜,上了同行中小人挑拨的当。再加上双方徒弟听信挑拨,犯小心眼儿,互不服气,斗嘴生忿,这让俩师傅也积了怨。更兼两家孩童嬉戏玩耍,难免有些磕碰,两家婆娘因护短成仇,枕头风吹得各自丈夫都没了准主意,时日一久,同门师兄弟就撕破了脸儿,终于闹到要互砸铺子的光景……
  就在时候,燕合、赵成同时做了一梦,都梦见一位精神矍铄的布衣老者手握木尺肃然而至,立时脑壳被敲了三下,随即听道:“徒儿,同门不得相争互残,这是我立下的行训业规!你明早就去龙城,自家行得咋样,跟你师傅好好唠唠,看看你师傅糊涂不糊涂?”清早一醒,两家婆娘均见丈夫额生青包,大呼怪异:男人一摸,果然有包,却不觉疼痛,知道真是祖师爷显灵,怠慢不得。二人便各训老婆,管住家小,严戒徒众殴斗生事,只许杜门习艺,嘱毕就备办礼物,带上盘缠奔龙城而去。
  一路无话,这天燕合、赵成不差脚地进了师门。二人大礼叩拜了鲁博恩师,也拜见了师娘,后又同师兄弟们相见,两人却总是对面板着脸儿无语。
  鲁博师傅将他俩安置在同一间静室起居,命两个小徒小心伺候,自己推说这一二天有急事要办,待完事后再与他们二人接风。晚上,俩小师弟把他俩领到中厅。挺大的厅堂就摆了一张饭桌,菜肴很精致,四碟八碗,有荤有素,酒香扑鼻,只是不见筷子。两人正犹豫,师娘进来了,在他俩面前各放上一双三尺长的筷子,笑道:“大前晚,你们师傅梦见祖师爷说你俩要来,特别嘱咐吃饭时让你俩用他老人家曾使过的筷子,这可是你俩的造化。”又对两个小徒道:“你俩好生支应着,慢待了两位大师兄,你师傅可不答应。”吩咐完转身走了出去。
  燕合、赵成自打进了门又是拜师,又是师兄弟们相见寒暄,就没住脚,还是路上胡乱吃的饭,到现在茶水灌了一肚子,面对一桌子好酒好饭菜,早就迫不及待了。好在二人谁也不搭理谁,师母一走,各自拿起筷子就要开吃。不想这筷子拿到手上,二人都傻了眼。咋了?这筷子太长,拿头,夹菜不易,也送不到嘴里;改拿中间,手一握,“咔”的一声,筷子长出有两尺,更没法儿吃了。二人这才注意到,这筷子看似平平常常,孰料竟有机巧内藏,心说:师门技艺出神入化,祖师爷的遗物,一双筷子都是稀世珍宝啊!再一细瞧,筷子上刻有字,合起来是副对子:“静坐常思己过错,闲谈莫论人是非。”念毕二人都有些赧颜,少刻一想,用筷子是吃不成了,寻摸寻摸也不见有勺匙等物可用,不吃又实在饿,看来只有用手抓了。
  谁知抬屁股一伸手,桌面居然动起来,二人一惊,赶忙闪开,只见桌面离腿,稳稳上升一人多高,原来这桌子腿内亦藏着机巧。显见得这顿饭是吃不成了,他俩一脸苦相,干瞪眼望着过顶的酒肴,蓦地见桌帮上也刻着字,一念:“取长补短。”恰是筷子联的横批。看至此,燕合、赵成多少都悟到了恩师安排的本衷,深感愧对祖师爷托梦的拳拳护爱之忱……
  肚肠子里灌进了悔疚药,哪还有食欲?俩小师弟倒也乖巧,似乎品出了什么,当即冲两人一笑,道:“二位师兄要是不想吃了,那就早些安歇吧。师傅嘱咐过,你们远道而来,怕是早都累了,好好洗洗,哪儿也不要去了。”两人一听这话,就坡下驴,都回了房间。俩小师弟伺候两人躺下后,退出屋外,“扑哧”笑了,淘气道:“吃不着怨谁?乌眼鸡似的,同门有啥过不去的?取长补短么,就饿不着了。”
  上了床的两个人,这一宿哪睡得着啊!肚子“咕咕”叫,晚饭的尴尬情形就像锥子扎两个人的心,特别想到筷子上的对联和桌帮的横批,就更睡不着了。睡不着,却不敢惊动对方,让对方瞧出自己的焦虑和不安。静夜睡不着,脑瓜子就转轴,一转就转回了往昔。燕合、赵成都在想,自打别师归后这些年,同门兄弟,同里之亲,木技石艺,原本相得益彰,收徒百数,人见人羡。再后来铺坊渐显规模,艺业正当拓开,更上一层楼的节骨眼儿时,紧拧的绳子竟然破了股,散了劲……唉!只能怨自己太混,骄傲狭隘,轻信偏听,才鬼迷心窍,将亲人当了对头,错怪了兄弟。不是祖师爷在天之灵护佑,恩师苦心安排,点拨得及时,这条瞎道真是越走越黑呀!两人都冒出了冷汗,心说:对!按祖训办——取长补短,明天咱就这样……
  来日,燕合、赵成又被小师弟领进中厅。饭桌上的菜肴比昨日更为丰盛,三尺长筷各置一端,只是正墙挂了幅祖师爷鲁班的中堂画像,中堂两旁是“静坐常思己过错,闲谈莫论人是非”对联,上悬“取长补短”横批。二人坐下后对望了望,虽说笑得不怎么自然,总是互相点了头。赵成首先拿起筷子,握住一端,夹起块红烧肉,送到燕合嘴边,叫了声:“好哥哥,都是我的过错。你吃下这口,就是原谅兄弟了。”燕合忙拿起筷子,也夹了块肉送至赵成面前,激动地说道:“好兄弟呀!你也张嘴,别记恨你这个不长脸的哥。往后咱们取长补短,还愁吃不好饭……”突然,厅门大开,鲁博师傅和师娘相携而入,爽声笑道:“好哇!这才是咱们鲁门的遗范。取长补短,和气生财……”话音未落,众师兄、师弟们就朝厅里抬桌子,搬椅子、凳子,摆开了接风的酒宴。瞧着这热烈的场面,燕合、赵成傻傻地呼噜着脑袋。咦!额头上的青包没了……